台湾移民感觉熟悉
对小时经常在台湾家乡苗栗的庙宇玩耍,了解中元普度盛况的邱国维(33岁)来说,新加坡的中元节让他重温熟悉的味道声音,“台湾过去也有类似活动,所以觉得亲切。在街上闻到焚香味道,听到远处传来的福建歌就不禁会心一笑。”
到组屋区走走了解情况后,两地文化毕竟还是有差别。他笑说,现在的歌台歌手开始唱起流行歌曲,还有中国风的《康定情歌》,不像台湾主要是唱福建歌或大戏,由此明显感觉到中元节在这里喜庆的味道比较浓郁。
他说:“这也是新加坡多元社会的另外一个层面,这里对不同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也就能不断充实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
邱国维中学时在新加坡念书,两年前开始修读博士学位,目前是国大建筑系博士生。他指出,台湾过去也有歌台表演和布袋戏,随着民俗文化近年来逐渐受重视,现在以唱戏的形式为主。另一方面,中元节本来是个让居民聚集的社区活动,但在台湾,林立的高楼削弱了社区的意识,所以中元活动在一些大城市比较低调。
相比之下,邱国维觉得新加坡还能保留这样的文化非常难得,但另一个有趣的观察是,他发现本地少数民族如马来人或印度人也会在中元节时候在巴刹或商场办促销活动,不同种族和宗教的人一起参与其盛,是这里的独特景观。
香港移民:烧太多冥纸有点浪费钱
10多年前从香港移居本地的梁锦春(48岁,电脑工程师)特别喜欢看歌台表演,听歌手唱老歌怀旧,感受热闹的气氛,但他至今还是不太适应新加坡人焚烧大量冥纸的习俗。他指出,香港人只在七月十四晚才焚香烧冥纸,但新加坡人似乎是整个月都这么做。
他说:“我觉得新加坡人在一个月里烧太多冥纸,对空气造成污染,整个月的开销很大,有点浪费金钱。但也不能说这是不好的,只要人们都能避免随地乱烧,有多一点公德心,就还可以接受。”
梁锦春也指出,香港在中元节也有搭台唱戏,但主要是表演给鬼看,而且通常只演一两晚。此外,广东人也比较避讳,不太喜欢讨论鬼节,所以一般行事比较低调,不像新加坡那么大事庆祝。
歌台上的新移民
她原本一句福建话也听不懂,现在不但能在台上唱福建歌,还会用几句简单的福建话向台下观众问好,来自广州的小蔓(28岁)在中元节歌台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也是她入乡随俗的一种方式。
音乐科班出身的小蔓本来在中国学校教小朋友唱歌跳舞,3年前嫁到新加坡后改当家庭主妇,但一直很想有机会发挥所长。后来有朋友介绍她唱歌台,脑子里还搞不清楚歌台究竟是什么,心里却跃跃欲试。
她说:“广州在鬼节也有些祭拜仪式和烧冥纸之类的,但没有歌台或喊标。朋友介绍我唱歌台时,我觉得很新鲜,所以得先了解歌台是怎样的,唱些什么歌等,知道这里的歌台歌星都是唱福建歌为主,我便自己买光碟学着唱。”
现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小蔓去年开始以Yoyo的艺名正式登台,成为本地歌台的海外生力军,也满足自己表演欲望。即使她的福建话不太流利,讲得“一块一块的”,台下观众依然倍感亲切,而学习福建话也帮助她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
她说:“其实我现在只是听得懂一些简单的词汇,但平时生活中碰到较年长的人向我问路,我还能应付,或是我住家附近碰到一个老婆婆时帮她拿东西,以前没办法和她沟通,现在至少可以问候一两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