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杜欣欣
人们通常说,去过印度的人截然分为两类,一类是永远不会再去,另一类是还要再去一次甚至多次。我恰好属于第二类。关于印度又有这样一句话流传着,在英国,你娶你爱的女人;在印度,你爱你娶的女人。
每年的5月至6月是印度的结婚季节。Daksh、Prakash和我一起去参加朋友女儿的婚礼。两次来印度,都有Daksh陪同,他虽非印度之行的策划者,却是组织者。
街边走着许多人,双手举着灯饰,他们正在赶往各个结婚场地。一些饭店的空地上张灯结彩,显然正在准备举行婚礼。沿途尽见结婚的车队。时不时地,一只大象走过来,象背上安放着一顶鲜艳的轿子,那是新郎的座位。大象身后跟着一队骆驼,同样披红挂绿。
结婚的车队多由一辆小卡车打头,车头装了喇叭,一路播放着欢快的乐曲。乐曲之间,大声宣布谁家的儿子娶了谁家的闺女。广播车之后,跟着一辆卡车,里面塞满了立柜箱子,风光十足地开过去。新娘的花车多是小轿车,前窗上牵满鲜花彩带,插着万年青的大花篮绑在车头,让人想到印度真是鲜花的国度,同时也担心鲜花之后的司机如何开车。
“你看,看那个新娘。”Daksh指着一辆花车说,“就是后座上中间的那个,戴着头纱的。”我隐约看到一个金红色的头纱,纱中人低着头,身子蜷缩着。
我说:“她很怕羞嘛。”
“不光怕羞,心里还直打鼓呢。她心里在想,不知我的夫君长相如何,婆家会对我好吗?”Daksh说。
“难道他们结婚前就没见过面吗?”我问。
“在印度的乡村,大多是父母安排婚姻。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就开始张罗寻亲。方圆几十里,都知根知底。寻亲不久,就能找到父母认为合适的人,然后就开始提亲、看星相命相、讨论陪嫁,最后决定迎娶的日子。父母安排婚姻时,首先考虑种姓,家长看着合适,双方婚前见没见过,关系并不大。”
“但是连一面都没见过就生活在一起,有点太尴尬了吧。”我大声说道。
“就是这样啊,你认识的Mehta就是父母安排的婚姻,他和妻子婚前也没见过面,不是生活得挺好吗?”Daksh微笑着说。
Mehta在瓦拉纳西的贝拿勒斯(Benares)印度大学(BHU)任哲学教授,长得高大魁梧,相当英俊,而教授夫人的外貌与丈夫相去甚远。我上次去过Mehta家,他们生活得十分融洽。我说:“你说得不错,他们现在生活得很融洽,但毕竟在一起过了几十年。无论如何,新婚之夜就和陌生人住在一起,还是挺别扭的。”
Daksh说:“虽然是两个陌生人走到一起,但是每个人都很清楚反正不可能离婚,双方就会非常努力地培养感情,尽心尽力地一起过日子。我们常说,在英国,你娶你爱的女人。在印度,你爱你娶的女人。西方人婚后从情网中跌出,而印度人婚后才跌入情网。”
2004年冬天,我在奥兰加巴德还参加过一个婚礼。我们和那对新人非亲非故,因为他们包了下榻宾馆的餐厅,因此,恰巧居住在此宾馆的我们也被邀请参加婚宴。当时到场客人数百,还放礼花庆贺,这样的大型婚礼开销高达百万卢比。
一片很大的草地,灯火辉煌,来宾上千。我听说每位来宾都要亲自祝福新人,婚礼仪式至少进行5个小时。欢快的音乐在夜空飘荡。树上挂满彩灯,树间点缀着花棚,棚内摆满食品和鲜花。草地的一旁,矗立着一间黄色的方形建筑,装饰得犹如水晶宫。另有两座假山喷泉,假山之间搭起一座白色天棚,草地上随意放着若干古雅的铜烛台。
在这个婚礼上,人们三五成群聊着天,非常随意。在黑白两色的西服和印度长袍之间,纱丽飘逸如云,似乎到处都是壁画中的飞天。许多小孩子在草地上跑来跑去,有些跑到蜡烛旁,好奇地看着跳动的火苗。
我们走到天棚前,那下面有一个火塘。火塘四周铺着毯子,印度僧人坐在上面。当时,Prakash说:“你知道印度传统婚礼最好在户外举行,就是说要踏踏实实地站在地球上。印度人称天棚为‘曼达波’(mandap)。”
这时新郎进场了,他身着白袍,手拿花环,戴着白金相间的包头。一个老年妇人上前迎接他,Daksh指点着:“那是新娘的母亲。”
新郎向老妇人鞠躬,老妇人给他点上红痣,然后赤脚走入天棚。他们在天棚下坐定之后,新娘走了出来。她身穿红色的纱丽,戴同色的头纱,一手持花环,一手挽着一位老者。
Daksh说:“那是新娘的舅舅。”
“为什么不是新娘的父亲呢?”我问。
Daksh笑道,“你的问题真多呀。印度的好多事,没有是和非,父亲舅舅都可以带新娘出场。”
新娘真漂亮。她的前额宛若月亮的流苏,光洁温柔;她臂上的镯子犹如镶着星辰,似有若无。她赤脚轻盈地走入天棚,印度僧人开始念诵。我急忙问Daksh僧人在说什么。“那是古梵文,没多少人听得懂。大意是: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在圣火见证下,在亲朋好友中,为谁的女儿和谁的儿子举行婚礼。下面所有步骤都能在《吠陀经》中找到出处。”
陪伴新娘的老者掬一捧清水洒出。“那是圣水,表示将新娘交给新郎。”新郎开始念诵。“他念的是《吠陀经》经文,大意是:神圣而纯洁的爱。我要遵守道德,满足我妻子的物质生活和情欲,也就是Dharma、Artha、kama。”
新娘新郎面对面地坐下,僧人用一根带子把两人的衣服系在一起。“那是受过祝福的圣线,代表两人合为一体。”新人将花环套在对方的脖子上。然后他们交换戒指。我注意到新娘的手背上画满了奇特的花纹,他们合掌对火堆祈祷,“这火堆就是神的见证”。
祈祷之后,这对新人站起来,面对面,手握手,口中念念有词。“这也是《吠陀经》,大意是互相祝福长寿快乐。”念诵完毕,新郎捧住新娘的双手,一个人把白米放在他们的手心,一对新人将米泼撒到火塘里。“这是祭神,希望得到神的保佑和祝福。”接着,僧人又开始诵经,“现在一对新人开始绕火堆转七圈,确认他们结为夫妻。他们每转一圈都是向神祈祷不同的东西,大致是保佑多生孩子,婚后幸福美满,同甘共苦。”就这样,Daksh充当了婚礼的场外解说者。然后,新人互相喂甜食,新郎为新娘点上红痣,新人的父母开始祝福他们。
看到这里,我都觉得有点儿累了。难怪有人说,新娘的脸会因为长时间的微笑而变得僵硬。我说:“你们印度的婚礼真长呀!”Daksh说:“这个婚礼是简化的,不算长。走七圈,系圣线是不可少的,代表他们的婚姻具有神性。现在你懂了吧:为什么不可能离婚?因为凡人是不能向神说不的!”
“可是天主教的婚姻也具有神性,也不能离婚呀。”我反问道。
“当然,罗马天主教教义确实如此,但他们还是有些变通的办法,实质上,也有不少教徒离婚。在印度,离婚只是最近的社会现象。英文中有离婚这个词,印度现代社会所用的talak(离婚),而这一词是源自阿拉伯语。然而,在印地语中,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词。”(摘自《格调Lady》)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