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汤涌
里根时代的美国不仅令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闻所未闻,也让见多识广的外交官们叹为观止。
“惊悉你遇刺受伤,希望你早日恢复健康。”
——中国总理在里根遇刺后发给里根的电报(《人民日报》1981.04.16)。
“众目睽睽之下,肯尼迪又一次做了个‘啃泥地’的精彩表演!人心大快!”
——在肯尼迪遇刺之后,中国的某大报发表漫画《肯尼迪啃泥地》。
时代已经变了。
中国政府在华盛顿买了一套房,作为中国驻美大使的官邸,那年是1973年。这是一座三层小楼,和巴基斯坦、法国大使官邸为邻,不过几任大使都没有在里面住过,年深日久,这栋房子就变得有些湿冷。
如果当年有人闯入这座房间,他会发现正门里面有一幅巨大的毛泽东画像,是水墨画,典型的“文革”后期风格,虽然相貌描摹得不错,却没有什么神韵。进入会客室会发现这里珍宝遍地,中国政府在这里布置了殷商的青铜器、宋朝的瓷瓶和明清的字画,还有些显然值钱,不过不好搬,那是从北京带来的红木家具,它们都和潮湿有霉味的地毯共处一室。
这不是一个适合招待客人的地方,正像一个寓言一般: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也是如此,珍宝遍地文化灿烂的这个古国还没有做好招待远客的准备——虽然有很多优点长处,却被表面的不体面所覆盖,只有细心发掘的人,才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魅力。也只有这个国家真正下决心包装自己、展示自己,才能被更多的国家和民族理解、尊敬,相反,再不打开国门改善自己的面貌,只怕要被世界淘汰。
1980年代的外交官,尤其是派往欧美各国的外交官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
官邸、大使和夫人
1983年3月,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大使章文晋来到华盛顿赴任,几经考虑,终于入住了大使官邸。因为同事们都说,在官邸里接待一些客人,要比在使馆里随意一些,效果也更好。
章夫人张颖女士也成为第一位全职大使夫人,这在外交部还是第一次。此前的大使夫人多数都兼任使馆的职务和工作。据说以前有的使馆里,丈夫是大使,妻子是参赞,都是党委成员,结果不利于发扬民主,生活上的情绪会带到工作里来。
张颖当时对此非常有意见,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官夫人曾经因为没有被分配工作而闹过意见,认为有悖于妇女干部政策,这件事闹得脸红脖子粗,直到周恩来总理让邓颖超劝大家,说女干部也要安排工作才结束。
张颖给组织部和妇联写完提意见的信之后,仍然服从分配来到美国当大使夫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就担了“政治风险”,把那幅巨大的毛泽东画像摘掉,之后修剪花树、买沙发、换地毯、购冰箱、整理游泳池,把官邸建成了一个适合待客的地方。
当时国门初开,各地的考察团很多,据说1983年一年就来了150多个团,省部级以下领导带队的还不算在内。这些人多数都要在官邸举行宴会来接待。
当时计划经济的财务制度也丝毫不能适应美国国情,官邸厨师想买一个冰柜,700美元,但是财务制度只允许买500美元以下的东西,不然就要申请批准。会计向张颖解释说,最好买两个499美元的冰箱,一样可以用,最后就是用这种中国特色的方式解决的。类似的还有一组沙发,一大两小三只沙发,就必须开三次发票。好在美国售货员服务态度都很好。
官邸修葺一新之后,张颖宴请了副总统布什夫人芭芭拉,吃的是什锦铜火锅。老布什当年在中国做过联络处主任,芭芭拉在中国呆过几年,吃到久违的火锅,非常高兴。
那些曾经的纪律
以前的中国外交官遵守许多现在看起来有点不通人情的纪律:不许一个人单独出去活动,参加外交官社交活动,必须俩人一起出去。如果人家请的是两口子一起去,两口子算一个人,必须再带一个翻译或者秘书跟着,这样便于互相监督。美国人准备饭菜都是按人头准备,没有中国人添双筷子的风俗,结果就是那个陪去的同志要很无聊地坐在两口子的背后,看着大家用餐。
这些规矩在章文晋担任大使之后都被废除了。他允许年轻的外交官,从一秘到三秘(今天的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当时在使馆做过二秘、一秘和参赞)都勇敢地出去参加社交活动,还鼓励大家都学开车,使馆的司机实在是太少了,过去外交官不开车的规矩也被打破。
面临不会开车尴尬的不仅仅是驻美使馆,当时任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一秘的蔡再杜就回忆过自己当时的情况。参加宴会,跟司机约定了时间,结果宴会提前结束了,中国外交官在门外等车,主人见车总也不来,也要陪着在外面冻着,于是蔡再杜就决定学开车。
路考的时候蔡再杜被考官勒令在禁行标志前直行,“长期养成执行领导指示的习惯这时起了作用”,结果就没考过。
废除了一些旧的条条框框,也有一些新的规矩逐渐建立起来。当时的驻加拿大使馆的一位中国外交官好喝酒,自己喝之外还爱劝酒,结果劝醉了加拿大官员,这位官员很久都不愿意理这个中国外交官。后来大家才逐渐明白,中国人表达热情的劝酒、劝菜在西方人眼中是多可怕的事。
过去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中国的外交人员,无论男女穿着都一样,有时候大家一起去赴宴,喝上几杯酒,回使馆的时候却分不清彼此的衣服,一不小心还可能套上一件女装。当时中国外交官的出国服装都是在“红都”订做的,款式统一。
这种习俗也在章文晋和张颖夫妇的努力下得以改变。
1972年,张颖曾率领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瑞士,5男1女6位团员下飞机舷梯,瑞士人在梯下惊呆了,他们带了一束花送给女士,但是看不出哪一位才是女士!张颖赶紧出声问好,瑞士人才听出了女声。当晚的宴会,张颖又一次被看女洗手间的老太太挡在了门外,只好解开外衣证实自己是女性。
在驻美使馆期间,章文晋穿上了合体的西服套装,而不再是前任穿的毛式制服,张颖也穿上旗袍出席一些礼仪场合——美国报纸惊呼,中国人变了!
厕所风波
1984年4月26日,美国总统里根和夫人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两国建交之后第一位美国总统来访,所以规格比没建交之前的尼克松访华还要高一些。由于里根在1981年曾经遇刺过,所以保卫人员也特别注意总统的安全。
当时给里根打前站的先遣组就跟中国政府要求,里根要坐自己的凯迪拉克防弹车,去西安和上海时,也要坐美方的专机“空军一号”,理由是总统是三军统帅,必须随时与国内保持联系,轿车及专机内都有先进的通信设备,而且安全性能可靠。
钓鱼台国宾馆到长城和西安到兵马俑这两个地方,坐车超过一个小时,根据美方的安保手册,总统如果坐车要超过20分钟的话,就一定要有备用的交通工具,美国会运两架直升机到中国来,西安和北京各一架。如果不让用直升机,就干脆取消去长城和兵马俑的安排。
这在过去都是闻所未闻的事,不过真因为直升机问题而去不了长城和兵马俑,担心国际影响,外交部后来请示了邓小平,邓小平说,可以,但是“空军一号”在中国国内飞行时,要有中国的领航员。
不过美国人的小心谨慎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在长城上,里根夫妇被大群记者包围,现场十分拥挤,一位记者当场被撞得头破血流,于是直升机派上了用场,记者被塞进直升机送到首都机场,北京医院的救护车直接把他拉走了。
不过有些谨慎被中国人看着很不习惯,美国安全人员曾经要求派人进厨房看着厨师做饭。曾任中国驻卢森堡大使的施燕华曾经这样写道:“美国人也太不了解中国了,难道我们会让政治上不可靠的人进厨房给领导人做饭?”这是双方的差异,美国人信任程序,中国人相信“政治可靠”。中方在总统套房里放的食物也都被美国人清理到了走廊上,和客气的中国东道主相比,美国客人要直接得多。
中国人喜欢把大门大开迎接贵客,美国特工则是让车开到车库、边门、后厨才让总统下车,在他们眼里大门是很适合坏人下手的地方,中方的陪同人员被他们的小心惊得瞠目结舌,小心地问:这样不会对总统很不礼貌吗?得到的回答的是“没关系,我们总统习惯走边门”。
尽管中方尽量招待周到,到长城脚下还是出现了厕所风波。八达岭长城脚下当时还比较荒凉,只有一个贵宾厕所,平时坚决不开,美国总统来了才算开一次。总统和夫人上完厕所之后,服务员就把门给锁上了。这个时候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的夫人和另外几位女宾内急,也想去这个厕所。章文晋夫人张颖当时帮忙去交涉,没想到服务员就是不肯开,这也是当年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人人都有一点小特权。于是舒尔茨夫人等几位老太太只好进入中国普通老百姓使用的露天旱厕,一条大坑上搭着木板,几个人互相搀扶着得以方便。张颖事后回忆:“这件事给她们印象很坏,我也无法解释。”
当时的中国,即使在第一流的旅游景点,也没有自动冲水的厕所。许多被派往西方国家的中国外交官都曾经惊诧于西方商店里的公厕:免费供应厕纸、皂液,公厕里毫无异味,而且根本不收钱,这种条件的公厕在今天的许多城市已经很常见了。
到了西安临潼,美国人学聪明了,在贵宾厕所开门之后,两个美国特工就把大门把住,不许关闭,只允许美国人去厕所,结果中国的礼宾官又非常生气,跟他们吵了起来,最后命令中国的安全人员把那两个美国大兵架走了事。
接待别国的一国之君,却因为厕所而两次不愉快,并非说明中国人不好客,而是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角落对客人的感受有多么重要。
里根的总统任期是1981年3月~1989年3月,这是中美两国关系融洽的开端,也是中国打开国门,送出大量学生赴美留学,吸收美国先进科技文化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中美关系也并非圆满,对于售台武器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就曾经多次与美国交涉,但这段时光之前和之后,中美两国的亲密关系都不曾超过这8年。苏联解体之后,中美共同的威胁不再,维持了几十年的两极格局崩溃,一个多极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
只有一点是不曾变化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仍然在不断地接触:学习、贸易和其他各种交流,他们眼中的对方仍然有些不同,但是已经可以彼此接受,共同发展。
(摘自《新世纪周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