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摘》文章:叶剑英之女揭秘《原野》幕后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中华文摘》文章:叶剑英之女揭秘《原野》幕后事
2009年06月17日 1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杨时旸

  《原野》,这部由开国元勋叶剑英之女凌子执导的电影,1981年即拍摄完成,但曾在国内被禁放7年,直至1988年才允许在国内公映,并于1988年荣获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个中缘由,一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谜。

  影片女主角刘晓庆在颁奖会上感慨道:抗战8年,《原野》是7年后才允许上映啊!

  “不知道叶大小姐要干什么”

  《原野》是剧作家曹禺1937年创作的作品,与《雷雨》、《日出》并称曹禺早期创作的“三部曲”。作品描写的是,在民国初年北方一个偏僻农村里,被恶霸地主焦阎王夺取土地、活埋父亲、卖了妹妹、抢走未婚妻的农民仇虎,从监狱逃出后向恶霸地主复仇的故事,揭示了黑暗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30年后,凌子提起当时的选材仍兴奋不已。

  《原野》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解放后还遭到过批判,这部作品的演出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话剧好多年没有地方敢演,只有中戏拍小品的时候才拿出来演。”凌子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凌子,原名叶向真,196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转投中央戏剧学院。“文革”期间转行学医,在北京301医院担任7年外科医生。“四人帮”倒台后重返文艺界。

  1978年,重新“归队”的凌子调任中国新闻社电影部。当时,凌子和北影以及中戏的一些朋友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艺术。在这个松散的小沙龙里,艺术成了他们表达自我思考的一种途径。一次,凌子向朋友们提出了改编《原野》的想法。

  曹禺曾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凌子在中戏读书时担任学生会主席,与曹禺有过接触。剧本改编完成后,凌子将剧本交予曹禺指点。“可是人家不回话,根本不理我们。”凌子笑着说。

  没有得到回应的凌子找到当时的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南海影业公司董事长吴江,提出拍摄故事片《原野》。“吴江当时眼睛眨了半天,说,‘我们从来都拍纪录片啊’。”凌子回忆说。

  吴江开始给凌子出难题。“给你20万,干不干?”凌子说:“干!”凌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文革”前,中国拍摄一部小成本的故事片,大致需要80万到100万人民币。“我了解吴江的脾气。如果干得好,以后他会支持的,所以我打算先上马再说。”凌子说。果然,后来吴江看了他们拍摄的外景画面很兴奋,说,“好,你们拍吧。”

  剧组成立后,首先通过北影厂和长影厂借演员。“选来选去,女主角觉得刘晓庆最合适。”当时,刘晓庆正在拍摄《神秘的大佛》,接到通知后非常干脆:“这个角色非我莫属。”男主角的借调虽然有些波折,最后仍然选定了硬汉形象的杨在葆。

  《原野》既是名著却又遭到过批判,凌子说,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十分谨慎。“当时拍刘晓庆和杨在葆的一段幽会的戏。导演组在现场开会,讨论怎么表现两个人亲热过。有人说刘晓庆的两个扣子都解开,有人说不行。最后定的是只解开第一个扣子,再把领子拉大一点。”《原野》副导演黄嘉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影片从1979年10月开机,到12月杀青,历时3个月,最终花费23万人民币。“当时不让我对外说是20多万,对外要说是大制作。”凌子大笑道。

  影片拍摄完成后,凌子再次邀请曹禺看片。再三邀请之后,曹禺来到北影厂观看了尚未音画合成的样片。“看完之后老头非常高兴。他把能请的朋友都请去看,在北影厂连续看了7遍。”凌子说。

  后来,曹禺还在家中宴请《原野》剧组人员。席间,曹禺对凌子说,“我跟你说吧,当时我不知道你这个叶大小姐要干什么。我这个《原野》已经给批了一遍了,已经压箱底不敢吭气了。你又要拿出来演一演,回头给我抖落出来又要批判一遍。所以,我不敢问这个事情,也没法阻止你们。”

  凌子问曹禺先生,“那您看了之后,觉得有没有失掉原意?”曹禺说,“更凝练了,比原作好。”

  只能外销,禁止内销

  正片完成之后,吴江请中新社主管领导、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承志前来看片。廖承志当场指示,这个片子要拿到国外去参加电影节。

  凌子回忆,“当时廖公说,香港人对洋人的评价特别在乎,如果在外头任何一个电影节有一点响动,再回到香港就大不一样了。”当时,中国新闻社主要对港澳发布消息,所以港人是这部电影重要的观众群之一。

  1980年,香港电影界人士荣念增看到这部影片的拷贝,并向威尼斯电影节亚洲选片人马克•穆勒做了推荐。马克•穆勒是现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他是国际电影圈里大名鼎鼎的“中国通”,曾多次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当时,马克•穆勒来到中国,在电影局待了一个星期,看完13个电影厂呈送的全部影片,都没选中,最后决定将中新社立项拍摄的《原野》送去参赛。

  为出国参赛,影片要送到日本东洋显像所进行后期制作。摄制组派摄影师罗丹赴日办理。临行前,罗丹从单位借了一提包的日元。“当时没有信用卡和旅行支票,罗丹就抱着那包钱去的日本。而且走到哪儿都抱着那个包。”凌子说。

  一切就绪。凌子回忆说,就在签证全部办理完毕准备前往威尼斯的时候,演职人员突然接到电影局通知:禁止前往威尼斯。理由是这部片子不能代表中国。因为凌子的工作单位是中新社,电影局无权干涉,因此只有她一人出席了1981年的威尼斯电影节。

  凌子至今还记得,电影节上,她一进餐厅,演奏人员就弹起日本歌曲。“他们都以为我是日本人。”《原野》是第一部中国大陆生产的入围参赛电影。

  《原野》最终获得那一届威尼斯电影节世界最优秀影片推荐荣誉奖。

  回国之后,按照正常流程,《原野》开始进入审查和公演程序。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此片只能外销,禁止内销。“就是不让演。电影局说中新社是对外的,所以国内不能演。”凌子说。

  后来,因电影局称此部电影不能代表中国,也因这电影不允许在国内放映,凌子在圈内得了一个绰号:“外国导演”。

  据凌子回忆,当时有关部门请工会、共青团、妇联开了个座谈会,结论是男女主人公乱搞男女关系,教唆犯罪,宣扬有妇之夫通奸和宣扬暴力复仇。凌子记得,为了争取能在国内上映,廖承志打电话给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两人在电话里都吵起来了”,但结果仍是,只能外销,不能内销。

  一时间,关于《原野》的传闻四起。有说影片中有刘晓庆的裸戏,而且电影分为国内国外两个版本。影片主演刘晓庆在其回忆录《路程》中写道,“传我拍了床上的裸体镜头,后来据说竟然出现在国内的《大参考》上。”

  内参片转公开

  虽然国内禁止公映,但从1981年开始,《原野》已经从另外的渠道伴随着传言在大众中开始传播。“《原野》那会儿成了国产内参片。很多机关开会,休息的时候都放这个电影的录像带。”《原野》的监制马游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凌子感到,此后《原野》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1982年,凌子为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根据作家韩少功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吹唢呐声》,引起夏威夷电影节的关注,对方发函电影局请求寄发拷贝。但电影局未给回应,随后寄出另外一部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参展。与《原野》相反,凌子的第二部作品得到的待遇是“只准内销,禁止外销”。“这个电影的本子,电影局审了8遍。”凌子说,最后在金鸡奖和百花奖开奖前一周允许上映,“时间这么短,显然不能参加评奖了。”

  有香港的朋友问凌子:“你又怎么了?”凌子无奈地答,“我什么事都没有啊!”

  这两部电影之后,《原野》的男主角杨在葆曾在一次碰面中对凌子说,“你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要保持下去,下一部要拍什么,表现什么?”

  凌子当时回答,“下一部我要拿大顶。”1985年,凌子果然拿出了一部“拿大顶”的作品《三宝闹深圳》。这是一部北京和香港合拍的闹剧喜剧,夸张的闹剧风格与凌子前两部影片基调大相径庭。

  凌子用《三宝闹深圳》这个闹剧挥别影坛,此后不久前往香港居住。

  但事情并非就此完结。1987年12月15日,中国新闻社提交了《原野》的送审报告单,再次要求在国内公映这部影片。而导演一栏署名不是凌子,而是江峰。据凌子好友黄嘉明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这是凌子从医时的曾用名。

  1988年,身居香港的凌子突然接到一位友人电话,告之《原野》在国内上映的消息。随后凌子接到邀请,回内地领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的奖项。

  “其实我觉得也就是打个补丁。”凌子对于时隔7年解禁公映的解读是,“可能是因为时过境迁了吧。”

  现在的凌子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倡导儒学的普及工作,大部分时间安静地生活在北京。电影,对她而言似乎已成过眼云烟。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杨彦宇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