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勾新雨 孟帆红 魏子丹
尚福林给一些人的印象,似乎更多是一个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技术官员,但实际上,早在辅助中央领导清理三角债时,他即显示出果敢强硬的风格,并由此被中央高层赏识,获“飞来的尚福林”之称。
2005年,尚福林的果敢强硬复又崭露。这一次,摆在他面前的是中国股票市场自成立以来,因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而形成的最大难题——股权分置。
“减持”泥沼
“7年前,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而实际上,‘9•11’之前,中国股市这座高塔也被‘人’给撞了。”一位市场人士称,寓意A股市场的动荡诱因就是2001年开始的国有股减持。
对于2002年底就任的中国证监会新任主席尚福林而言,要想开启股权分置改革,就不得不先面临第一个难题——如何摆脱历史上A股“逢减必跌”的宿命。通常,中国股市每次传出国有股减持消息,即会引发全线大跌,而每次表示将暂停减持时,股市都会疯狂上涨。
这一宿命造就出一条奇特策略:在周小川任证监会主席时,逢股市行情好时,就放出消息,和市场商量减持国有股,“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消息传出时,市场在当月还没有什么反应,因为机构还没有出完货,所以,机构一边说股市没事,一边大量出货。”
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7月24日,四家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减持国有股存量,股指随即大跌,从当时的2136点直泻至2002年1月的1339点。
在机构砸盘的压力下,管理层不得不让步了。
一年之后的2002年6月24日,证监会宣布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由此一波“6?24”上涨行情涌现。
上述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从周小川执政的表现看,其潜台词是全流通这事儿还可以商量,所以在看到市场表现过于低迷的背景下,暂停减持的出发点无可厚非。
但对普通的股民老张而言,“这就是出尔反尔,朝令夕改”。
老张坦言:“不是我们声讨证监会,而是那个时代中国的股市管理水平就是这样,完全不顾信誉。现在大家不理解为什么对大小非进行限售,其实说白了是监管部门在维护自己的信誉。”在2001年见到2245的高点后,A股开始踏上漫漫4年熊途,中国股市已是死水一潭。改革,困难重重,各方利益相互掣肘;不改革,中国股市将面临生存问题。
虽然股改早已论证和尝试多年,但尚福林敢于为前人所不敢为,坚定推行股改,具有毋庸置疑的积极意义。
2005年5月31日,证监会、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股权分置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空头“逼宫”
在证券业界看来,尚福林有一个非常值得佩服的本事,就是别人爱怎么骂怎么骂,他有他的做事节奏。从2003年构筑技术底,跌到所有人都受不了,他也不动手。原因在于改革还没有部署好,最大的利好也就不合适拿出来。
其后,市场上多次传出因股市大跌尚福林将被调离的消息,但他仍然按计划出牌。
当时,市场上流行一句话叫“逼宫”,主要指投资机构疯狂砸盘,然后又开始横盘。这意思是说:“给你个机会,赶紧满足我们的要求。”
机构的砸盘在4年熊市中屡屡故伎重演,但管理层一反常态,没有选择妥协。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管理层终于抛出具体的股改方案,公开表明全流通将要开始。
除了“叛军”,还有前后的掣肘。
在那段时间,每到大盘要反弹时,央行一般都会加快票据发行,从股市里往外抽钱。而国资委也表示,其职责是看住国家的资产不见少,旗下上市企业在股改中将一毛不拔。
一位政府官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投资者现在很关注证监会,其实,国资委才是中国股票市场背后的“老大”。
一位参与股票市场多年的投资者向记者分析认为,在2005年之前的两次股改都失败了,原因是国资委觉得送股是国有资产流失,这种对立观念不消除,就永远做不了资源配置。
在他看来,尚福林不仅是一个懂股市的人,也是一个懂得协调各方利益的有忍耐能力的人。
股改战役
推进股改的最艰难时候在2005年5月。市场重新跌回1000点,机构继续砸盘逼宫,双方僵持不下。此时,尚福林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开弓没有回头箭”。
2005年5月15日,尚福林明确表示:“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
此外,他还进一步阐释说,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扭曲了证券市场定价机制,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购并重组,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制约着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
全国人大财经委一位官员认为,此言一出,让机构和股民都意识到股改不可能收回,都只能在新的游戏规则下继续“玩”,市场由此才慢慢回暖。
同年8月24日,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央行、商务部联合颁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表明政府相关部门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决心——“不惜代价,只许成功”。
2005年9月4日,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出台,对于市场明确未来改革总体进程的预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天后,9月6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登记结算公司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业务操作指引》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格式指引》。
股改战役由此全面打响。
那段时间,尚福林极为低调,媒体上几乎听不到他的任何声音。
“诺曼底”登陆
在不少投资者的印象中,尚福林比较高调的一次露面,是在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
当时,机构投资者对于股改的分歧依然严重,市场还没有进入到良性循环状态。
发布会上,尚福林讲了一两个钟头,大家听下来都认为,一个利好都没说,基本上还是在老调重弹。面对大家盼利好的渴望眼神,尚福林说,“去年初的‘国九条’就是利好,党和国家想把股市搞好,就是利好。”
股民老张向记者强调,在这个“利好”之后,大盘开始调整。
“利好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尚福林说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都能听懂的话。”
老张表示,尚福林言下之意是明确告诉机构投资者,该对股改的决策买账。而从实际表现看,尚福林此举确实分化了机构的动作,于是,两股合流砸盘的力量逐渐减弱。虽然游资还在砸盘,但基金等中坚力量都已开始护盘。
慢慢的,随着加大QFII额度等一系列利好出炉,更多的资金开始涌入股市。
从数据统计看,股改基本达成大股东向流通股东10送3的格局,实现了市场供需双方的平衡。
功过探讨
2007年10月,股市高涨至6124点,股改不仅让上市公司、国资委和机构力量满意,也让散户投资者赚到了钱。此时,已有大小非陆续出笼,如果股市保持这样的平稳,股改将是皆大欢喜。
不过,快乐似乎总是很短暂。6124点后,A股便开始了连续、快速的大幅下挫。大小非解禁虽然不是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但一直给投资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
大小非在2008年出笼之际,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接盘,偏偏赶上国内外经济形势走弱、全球股市集体大跌,如今大盘已跌破2000点大关,日益逼近股改之前的点位。
老张认为,尚福林的声望无疑是随着大盘点位而起伏的,在6124点的历史高位,尚福林是股民的英雄;而现在,声讨尚福林的声浪在网络上此起彼伏,一些言辞激烈的网民甚至直接以博客为阵地,让尚福林对股灾负责,引咎辞职。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原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认为,股改带来的大小非解禁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时机不对。
他指出,股市平稳上升时,适当解禁大小非,不会给市场造成太大压力。但今年以来股市出现大跌趋势,此时大小非解禁容易造成恐慌。
对于这几年证监会和尚福林的表现,张汉亚颇有赞赏:“证监会这几年干得较好,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后股市得以繁荣,其管理也比过去强多了。”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现在看来,股改的初衷是好的,补偿中小股民利益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细节上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目前国际市场大幅动荡,经济周期发生变化,乃至带动A股市场出现巨大下跌后,仍按既定方案实行,或者说是一意孤行,而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政策调整,这值得反思。
此外,在股改过程中,监管层对于如何平稳减持、顺利推行并没有很完善的考虑。国家扶持建立的一批金融机构,在股改过程中亦没有起到应有的稳定市场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推波助澜,这都是股改进程中不可否认的瑕疵。
资深市场人士宋炳山认为,现在还不是对股改和尚福林最终评价之际,因为对历史事件评价,过的时间越长,回头反思看的时候越清晰。他强调,股改是全世界所有的证券市场从没有经历过的,在现在的时间点上对它进行评价难以全面。
“这么大一个系统工程一年多时间内成功地处理掉了,虽然现在留下后遗症,也是正常的。”
宋炳山同时指出,有很多遗留下来的问题,到底是由股改因素造成,还是因经济基本面、整个市场特征决定的,到目前为止还很难说清楚,各方也都还在争论。而大小非只是一个推动股市下跌的因素之一,完全归咎于此有失偏颇。
在宋炳山看来,在股市牛市期间,证监会的管理还是有漏洞,以至于不断出现“唐建老鼠仓”行为等诸多问题,也是股改3年来的瑕疵。
(摘自《投资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