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五代时期的罗隐在《香》中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品赏焚香,在古代文人士大夫文化中,已经上升成非常纯粹的审美活动,有完整的形式、复杂的内容。
文/李晶晶
起上一炉香……
香匙、香夹、押灰扇、探针、顶花、火罐、香炭盒、香插、香盒和香渣碟等一一罗列在桌上。王夏虹从盒中取出一段越南沉香木,长约七八寸,木质致密,乳白带黄。她用刀小心地在木块上割取了几片,放进一具闻香炉内。之前炉内已经铺满了用松针和宣纸煅成的香灰,埋入一小块点燃的木炭,王夏虹挟了香料盖在炭上,再用灰押轻轻押出放射状花纹的“小山”。此情此景让人很容易想到“红袖添香”,那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隽永、美好的意象。
品香人不宜多:独品为“幽”,二人为“胜”,三四人则曰“趣”。王夏虹用左手将香炉传至我的右手(如有第三人,则闻完后,用左手传于下一位)。一般以右手紧紧握住香炉的颈,左手虚握成蒙古包状,盖状香炉口大半,移至鼻下,深深吸入,一股越南沉香独有的幽然、甜美的气味萦绕开来。第二次、第三次……闭目凝神,脸向左侧,再将鼻腔内已混浊的余气排出。品香炉内只有香气散出而看不见一丝烟雾,有烟者不能算是一炉好香。一炉香闻毕后,换上另一种香……
王夏虹是杭州姑娘,10年前为了一份感情,去了香港。不久后与朋友彼得•冯(Peter Feng)共同经营起“两依藏•御香”。这里收藏有33块500克以上的奇楠,其中有一块达到了1161.5克,以及数量众多的达到收藏级别的沉香。她说,这些沉香的收藏,还得从她的朋友彼得说起。那是25年前,彼得有一位长期给他看病的老中医。一日,去做例行检查。老中医神秘地掏出一块沾满泥土的木头送给彼得,告诉他说,这块木头很珍贵,回家将它磨成粉,每日用水服用,对身体非常好。
王夏虹说,当时木块被泥土包裹着,彼得没按老中医的话去做,而是拿了把小刀和刷子慢慢剔去上面的泥土,几小时后,整理出了现在这个形状。王夏虹拿出了这块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木头,“可以说这是我们收藏的开山鼻祖了。”她告诉我,当时彼得在清理的时候,逐渐感觉到鼻子在麻痹,而且那种感觉非常奇怪。他很好奇,去翻医书,才知道,这原是沉香。在中国古代的医书中记载颇多,能止疼、化痰,还能起到镇静作用。这引起了彼得极大的兴趣,于是只要见到这会买下。不过,当时都是在中药铺,卖花椒、海产品或土特产的地方,可能会摆上那么一两块,并没有人知道沉香真正的价值。
在中国人的香谱中,沉香是香之极品。因内含树脂,质地密实,入水能沉,所以得名“沉水香”。古人也曾将它称为“木蜜”,听其名闻其香,它还有个很美的名字叫“女儿香”。据说,沉香的洗晒都是由姑娘们负责,她们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胸中,以换取脂粉,“女儿香”也由此得名。天然沉香相当稀有,它的形成有很多偶然性,没有哪种香树必定会结香,常常是香树根干处因虫蛀或外伤等原因有真菌侵入寄生,才会引起树体内的一系列变化,使树胶、树脂等成分逐渐沉积,形成“香结”。时间愈长,品质就愈好。天然香树一般要到10年或数十年以上才有发达的树脂腺,才有可能形成“香结”,“香结”也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成熟。有的香树寿命长达数百年,倒伏后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数百岁以上的年龄,所以古人称沉香是“集千百年天地之灵气”。
这类在树木死亡腐烂后,没有被分解的“香结”称为熟香,从树木活体中采集到的则称为生香。王夏虹说,根据她个人的经验,熟香的香气通常深沉而稳定,生香则要轻柔一些。此外,依据性状和香气不同,沉香类中又可分出奇楠香。沉香只有浓、淡之分,奇楠在品评时,则有初香、本香、尾香的转变,奇楠的气味往往难以捉摸,因此罕见而珍贵。在宋代奇楠的价格就已经和黄金一样了。
在彼得大量购藏的那个年代,大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来买木头块。王夏虹拿出了彼得20年前收藏的一块700多克的奇楠给我看。“当时花了20多万元买下的,对卖的人来说是赚了很大一笔钱,因为当时找不到能出这样价钱买沉香的人。从这次之后,彼得声名远播,那些卖沉香的人,总会在第一时间将找到的货给他,可能他们觉得这人比较‘傻’吧。”王夏虹笑说,“当时几乎没有人买沉香,彼得也只是将它作为名贵药材购藏。”
到90年代,台湾地区因为收藏宣德炉的边带影响,使越南沉香,经由制香工业引进到台湾古董市场,逐渐影响至香港地区。这使得在清代中期以后,因为社会结构变动,自唐宋到清初以来在中国上层社会中展现生活品位的香文化,在沉寂100多年后,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台湾、香港的收藏家开始大量收购沉香后,彼得的收藏由商家送货上门挑选转变为要自己四处搜寻,现在沉香大宗收藏都在台湾与香港地区。
中国人用香很早,从记载看,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以沉香来熏香,应该是从东汉以后才开始的,而今天我们所称的品香,约始于唐代。这一时期开始,香料大量进口。1973年8月在泉州湾发现一艘南宋香料、胡椒船,舱内发现的乳香、龙涎香、降真香、檀香及沉香等香木多达4700多斤。宋代泉州海外贸易发达,进口商品中香料是主要一种。南宋绍兴二十五年从越南运进泉州的商品中有沉香等7种香料,达6.3334万斤,海外输入香料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不但北宋汴京京肆上有专门的“刘家上色沉檀捡香铺”,更出现在筵席后,专门打理香席事务的香药局来负责听候换香。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如丁谓的《天香传》、《叶氏香录》、《洪氏香谱》等等,其重视程度不是今天我们所能想象的。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和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明代画家杜堇的《文士结社图》就有对当时这一风尚的刻画。据统计,若不计名士们的香斋静庐,仅明代外僧家的坐香净室,有名可稽考的就有132处之多。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里,都可以看到有乾隆旧藏雕沉香香山九老、沉香瓶,以及金丝奇楠觥形杯等。但到后来,随着国势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王夏虹说,前几年做古董展,我们拿出了一些展品,非常吃惊,很多人知道沉香很名贵,却从来没见过,有些人还误认为香道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所以她和彼得在想,沉香虽然稀罕,却也该让更多人来了解这一古老文化,于是就有了这个“两依藏•御香”。他们会依照古代香谱的一些配方,用草果、丁香、大豆蔻、小豆蔻等香料结合沉香,配置一些混合香,让年轻人也能喜欢。日本香文化推广走的年轻路线,年轻人会在家里焚合成香,也有沉香的成分,或者一个香木片。
随着香文化的盛行,沉香价格上升极快。“特别是近5年,价格如同坐上了直升机。”王夏虹说,“10年前是以一麻袋论价,现在是以克论,比黄金还贵好几倍,更重要的是,有价无货。”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货都很一般,如有熟人介绍,才能看到上等货色。至于极品、特级等最高级别的香,一般是深藏闺中人未识。有些地方,上等香的采购过程也很独特,先由客人闻香,然后取一纸自报价格。如果你的报价高得离谱,会被业内人士看不起,报得过低,也有辱主人。一段香料上市的7天内,不断有买家来闻香、下单,7天后买家聚集一堂,当场开标。
沉香产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因地区不同,有三个亚种:我国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的莞香树;泰国、柬埔寨、越南的蜜香树;产于马来西亚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鹰木香树。王夏虹说,产于国内的沉香现在基本很难见到,因为莞香树的汁液导管,要30年以上才能发育完全,而若要结出上等沉香,从植栽到取香药要花费两代人的时光,在产量和质量均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我国已经将它排除在“国家经济作物”之外。现在大陆沉香的产销,仅属于个体经营。
王夏虹这几年经常会去海南考察,她说,据当地老人谈及,往年祖家分产时,除了要分神位炉中香火外,并有将大院中祖先立厝时种植的香树伐下分香的习俗。而到外乡立新厝时,也要在院落中另植香树视为祖产。待数十年或几代人后,再行祭祖分香。王夏虹说,所以有规模的海南大家中,常有绝妙好香。莞沉香的佳品,早年多为大庙、豪门所藏。只不过如今好香价格数倍于黄金,而且又有特殊的意义,一问都是天价,其实就是不卖的意思。现在王夏虹和彼得也在帮助海南一些农户种植沉香,她说:“我们栽树,福荫后人。”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彦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