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佚名
最近,一部只有20分钟的动画片莫名其妙地在网上火了,很多人都说,看完这部动画片,最大的收获居然是认识一种名为“差时症”的怪病。
根据影片描述,“差时症”可以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在感觉上漫长化。每秒都被延伸到无比漫长,好像永无尽头。另一种是把一段极长的时间,在感官上短暂化。
现实世界中,在快乐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当郁闷的时候,我们又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难道我们都得了“差时症”?
“差时症”的临床表现有两种:第一,把一段短暂的时间,在感觉上漫长化;第二,把一段极长的时间,在感官上短暂化。想到这个差时症,很多人就想起两个有名的成语,一个是“度日如年”,另外一个就是“白驹过隙”。其实科学家也早就发现,“白驹过隙”之类的说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化的夸张。
1889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最早提出了两种时间的理论。他将时间分为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客观时间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自然时间、空间时间,而主观时间说的是我们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认为我们传统意义上是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按照过去,现在和将来依次延伸发展的,而在与其不同的心理时间中从来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限,这三者是互相渗透的。因而心理时间是具有弹性的,人越是进入意识深处,空间时间越不适用时,只有心理时间才是具有意义的。
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李箕君告诉记者,对于很多人来说,“差时”其实不是病,而是一种情绪。众所周知,情绪如果焦急、郁闷,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而一旦心情愉悦,那当然时间就流逝得很快。最常见的“差时”,就是等人了。也许一个人久久不来,望眼欲穿盼到时,发现人渐渐从远处走来,心里那叫一个舒服,有时甚至还会迎上去,一见面,第一句话肯定是“你怎么才来。”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等人的时候觉得时钟走得太慢了。
李箕君说,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在医院里,几乎举不胜举。
在病理学中也有一种精神疾病和“差时症”很相似——时间感知障碍。专家告诉记者,很多人不是时间漫长化或短暂化这么简单,而是根本搞不清时间的逻辑。这样的患者,病情则更为严重一些,最典型的就是“黑白颠倒”。
(摘自《新京报》)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彦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