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邓艳玲
邓亚萍怕了。
每到晚上10点,她就害怕电话铃响起。那是2009年的夏天,她刚刚获任命没多久。从来没有承担过的重担压了下来。
履新一年
精致的妆容、时尚干练的短发、得体的职业套装,邓亚萍早已不再是人们更熟悉的运动员模样了。在她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八盆绿植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屋角、茶几、桌上,极为普通的L型办公桌上收拾得整整齐齐。
办公桌上摆着她的照片,看得出,她非常喜欢照片中笑意盈盈的自己,在办公桌对面墙上,还挂着一幅几乎一模一样的放大了数倍的照片。
在一切走上轨道之前,邓亚萍的感受是惴惴不安。如果晚上稍晚点电话铃声响起,她就会在心中暗叫:“不好,不会是出什么事了吧?”
那是她担任北京市团委副书记最初的日子。她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负责组织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工作。
在北京奥组委,她曾经负责过奥运村1.6万多名运动员的饮食起居,而现在,这个数字是20万。要命的是,组织群众游行排练的时候,突遇甲流。这么多人在一起训练,一旦有人感染,后果可想而知。甲流防控的主管负责人,正是邓亚萍。
这么多人的健康防疫责任都由自己负责,邓亚萍头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打不打疫苗,曾经让她非常为难,“那么短时间研究出来的,这事靠谱儿吗?”
北京市卫生局当时专门派了一个工作小组进来,帮助她一块抓这项工作。专业性的工作小组给她解答了很多疑难问题,但打不打疫苗这件事,必须由她做决定。
邓亚萍带头打了疫苗,但并没有强行要求其他人也注射疫苗。那是一段纠结的日子,“有的打,有的没打,没打的人如果染上怎么办?一样会大面积地爆发!几十万人哪,挺难的,当时确实挺难的。”
半年多过去了,提起当时,邓亚萍依然感慨。
现在,她已经完全适应这个全新领域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中国周刊》记者在一张A4纸上,看到了她4月13日的工作安排:
上午,在办公室和国际部部长一起讨论国际部相关的工作;其间,宣传部送来正在筹备的北京国学院的材料。
下午,赶到了昌平参加北京市的参博志愿者骨干培训的开班仪式;两点钟开班仪式完了之后,到《北京青年报》商量有关工作。
晚上八点,参加外事活动。
这是过去的360多天里,邓亚萍最为寻常的工作的一天。每天几乎都需要处理3件以上的工作。
“我现在的工作,要不就是在办公室研究问题,要不就是下到基层去做调研,要不就是参加各种活动,要不就开会,无非就是四种工作状态。”这么多看起来繁杂的工作,她三言两语就将其分类。
再见,乒乓球
从运动员到官员,是怎么适应的?
邓亚萍用手在桌子上画着竖线和横线,解释说:“过去的体育工作是一条线贯穿到底,只是一个领域的事情。而现在的团委工作,竖可以从各大学延伸各中小学,横可以从机关、企业延伸到各不同单位社群,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这些其实是对一个人控制力和大局观念的非常好的训练。”
训练的结果,已然展现。
4月11日,团北京市委组织了一次“倾听会”,30多名基层团干部和代表与邓亚萍面对面。
邓亚萍早早地在一楼大厅等候,迎接大家到15楼去参观团市委的办公环境。她随意地走在人群中,不时小声地补充宣传部长的讲解,有人和她眼神交流,她会扬起笑脸迎上去。
在“倾听”的环节,对于每一个发言的人,邓亚萍在回答提问或回应建议和意见之前,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理解。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这么近地见到“亚萍书记”,她的亲切显然有些超出他们的想象。有个代表忍不住发问:你的霸气还会用到你的工作上么?你会怎么用呢?
她笑了起来,说,自己在过去打球,只管赢,不用想太多其他问题。经常会瞪着对手也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到后来,“目光,也是一种战术了,我现在笑,这也是一种战术。”
这个回答,让现场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打乒乓球。昔日的乒乓女皇和业务爱好者们交手,居然打飞了好几个好球。有两个业余选手甚至胜了她,她依然面带笑容。
乒乓球,离她已经越来越远了。丈夫林志刚说,她几乎不怎么上乒乓球桌了,锻炼身体也会选择打羽毛球。
甚至,体育明星的感觉也在有意无意地淡去。
一次,邓亚萍和好友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吕中舌一起吃饭,饭馆老板一看是邓亚萍,热情地表示要免单,附加小小的要求是希望与她合影,把照片挂在饭店里。邓亚萍拒绝了,她解释说,自己现在是官员,既不能不买单,也不能把合影用在商业场所。
而在此前,邓亚萍往往会顺水推舟,卖老板一个面子。
“她是那种非常清楚自己在哪个阶段,该干什么的人。”吕中舌说,现在的邓亚萍早已不再以一个职业体育人自处了。
她的自我要求非常严格。“就是那些看起来枯燥乏味的文件,也是有意义的。”她说,对于文件,自己首先不会拒绝,而是带着包容和了解的心态去接纳,“其实真正读下去,你就会发现,也可以从中找到很多意义和价值。”
没有停歇
今年春节期间,邓亚萍去温哥华考察冬奥会,回来之后,她非常详尽地向吕中舌描述她关注的温哥华的社会:华人社区工作、种族、宗教……吕中舌一度错以为自己是在听一个专业的社会学者或者是人类学者讲解自己所研究的课题。
吕中舌知道,春节期间其实是邓亚萍难得的休闲度假时间,但她还是没有闲下来。
其实,早在两人一块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学位的时候——邓亚萍攻读硕士学位,吕中舌攻读博士学位——她们会利用假期一块去英国的一些乡村、城镇做探访。
那个时候,吕中舌是带着观光旅游的心态,比较轻松自在。但她发现,邓亚萍的观察非常细致——当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社会的各种情形,她都要一一去考察去记录。尽管吕中舌多次听邓亚萍说自己学成之后是要回国去做些实际的事情的,但没想到,她会那么有心地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学习的机会。
吕中舌记得,邓亚萍还在读本科阶段的时候,被清华作为交换生去诺丁汉大学学习。一到学校,她就主动提出,学校是否能安排一些演讲和公共场合与媒体打交道的语言课程。
去年6月,邓亚萍和吕中舌一起请诺丁汉大学的老校长吃饭。让吕中舌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已经成功担任过奥运村新闻发言人的邓亚萍,还是非常认真地向校长请教在公共场合和媒体面前的说话技巧和注意事项,并询问是否还有这样的专业课程可供她学习进修。
拼命地学习,似乎已经占据这个前世界冠军的心。
现在崇文区教委工作的崔竞,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奥组委工作,直接受邓亚萍领导。邓亚萍有的工作习惯她至今都佩服:
她把所有的工作安排、工作要点都在本子上记录下来,包括工作的意义和目标,都会写得清清楚楚,不但自我提醒还会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加以提醒;做完一项用笔勾去一项,然后迅速投身于下一项工作,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她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担任奥组委新闻发言人时,邓亚萍把几乎所有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都一一罗列出来,反复进行沙盘演练。“她甚至连奥运村房间的门把手有多高都烂熟于心。”
前不久,邓亚萍的排名从最后往前提升了一位,在共青团北京市委五个副书记中排名第四,她所负责管理的工作比刚接手时多了好几个方面。现在,她主管宣传文化建设、青少年思想教育,还有全团外事和青少年对外交流、志愿者工作。
(摘自《中国周刊》)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彦宇】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