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杨耕身
不知道在我国的司法规则中,在贪官所领刑罚之中,向组织交出一份悔过书(又称忏悔书),是不是也算是刑罚的内容之一。反正我们看到,但有贪官获刑,其悔过书就总是随之公之于世。若说这些皆是各位大贪巨蠹不约而同的真诚反思,我是不大相信的。
二审维持原判的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已走近人生末路。初落马时,他曾面对镜头痛哭流涕地说,睡觉不就是一张床,为什么人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最宝贵的东西?但他在痛悔之余似仍心有不甘,在悔过书中用大段篇幅发牢骚,把自己腐败的原因部分归结为仕途多年原地踏步,没能升官,“思想上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情绪,升官不成,就乱用权……”
5月31日,《长江日报》在报道“文强悔过”之余也注意到,贪官忏悔书渐成“应用文体”,其内容不外是怀念着昔日风光,抱怨着官低俸薄,诿过于他人诱惑,祈求着组织原谅;反思时一味谈世界观,未认错先自述功劳大,求饶时把“洗心革面”的老调反复重弹,字里行间却嗟叹着运气差。文强们的忏悔其实是功劳簿、悔过书、求饶信、大话套话、牢骚怪话的集合,甚至有些是敷衍之作,“娱乐效果大于教育意义”。
每个官员,无不都经由组织培养、人民供奉多年。然而,他竟然成了贪官巨腐,徒令一切培养与供奉付之东流。那么当此之时,他的剩余价值大约就只有这点悔过了。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悔过至少还可以用来“教育干部、警戒来者”。但谁又承想,贪官们连这点付出都不肯了呢?如今越来越“娱乐至死”的贪官悔过,不仅使悔过的意义变得轻佻,而且也消解了组织通过贪官悔过以警示来者之苦心孤诣。
说起来,对贪官越发娱乐化越发不真诚的悔过,此前论者已经备述,善良的人们也早已痛心疾首过了。一名叫金锋的艺术家,把他所收集到的贪官的忏悔刻印在280块黑色大理石板上,于今春在京举行了一场艺术展。“展览的黑色幽默意味很浓。”观者说,“这些忏悔书千篇一律,空洞无物,充满套话,听不见心的跳动,好像在重温某种教条。”而金锋本人对此的概括是,“中国没有自源宗教,缺乏对话灵魂的传统。”
听不见心跳,看不见灵魂,正是对一些贪官悔过书恰当的评价。显然,公众希望看到的,不是这样一种娱乐化的表演,而应当是“我手写我心”,是一种真诚悔悟,一种深刻的剖析。并要通过这样的悔过,使更多的官员得到警示,使闻者足诫。然而,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我突然由衷地感到艰辛,进而恍然大悟。因为我实在地发现,千篇一律的娱乐化贪官悔过书,或许正是现实留给贪官忏悔的不二法门。
从来“好的制度使鬼变人,坏的制度使人变鬼”。在众多贪官前腐后继、“没有最贪只有更贪”的腐败狂欢背后,必定有一种制度的成因。譬如权力的不受制约、监督的缺失、民主的不足、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失衡等,其实也都指向体制的缺陷或崩坏。但是这一点,尽管可能已是众所周知,却未必形成公议并可以自由谈论。那么在此情形下,尤其是当贪官悔过仍必须贯彻某种教化意图之时,其悔过内容如何不空洞无物?更重要的是,一些毫无真诚可言、日渐娱乐化的贪官悔过,恰恰也表明悔过仅仅是种形式主义的姿态,并非出乎贪官本人的真心。
当贪官悔过说到底仍是面对着一级级权力组织,而非自己的心灵之时,那种让贪官成为坏制度的揭发者、体制的批判者的想法,实在“很傻很天真”。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所有的贪官悔过都仅仅触及皮肉,没有灵魂可言。因此,我不拒绝或许还存在的一种可能,那就是也许有的贪官悔过书是不失真诚,深刻而有见地的。但是我很怀疑,这样的悔过书还可以用来公开吗?显然,贪官并没有可以自由发表悔过书的权利。
我们都希望严刑峻法可以阻止更多贪腐之欲,于是有了对贪官悔过的功能性期待。然而,这种期待如果没有权力制衡及体制改良来呼应,那它难免仍旧是一种道德说教,那些落马获刑的贪官也仍旧不过是一个个“稻草人”,并不能真正使那些坚信“自己可以例外”的人止步。
(摘自《东方早报》)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彦宇】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