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台州11月7日电(毛云萍)“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在浙江台州路桥王文君的家里,却“养”着一分让人好奇的百年前婚书。
百年婚书现原貌
这是一张折叠起来的红纸,可以像书一样翻看,除了看上去有点沧桑外,并无太多特别。王文君小心翼翼地把它打开,平铺在桌上,居然有电脑桌一半那么大。红纸上写着“鸳鸯礼书”字样,还有生辰八字以及一些喜庆吉祥的图案。
“知道吗,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结婚证。”王文君轻轻抚着上面的折痕说。
四年前,王文君迷上了收藏结婚证,至今他已经淘得了一百多张不同时期的结婚证,最早的是清朝光绪二年的,最近的则是一九八九年的。上面看到的鸳鸯礼书,就是民国时期的一封定亲文书,在当时却同时起到了结婚证的作用。
各式婚书论特色
王文君说,“每一纸婚书,都记载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岁月的沧桑变迁,都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清朝的结婚证五花八门,写了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身份显赫的,用的是皇榜式的证书。同一时期,制作婚书的材料也会根据不同的地域,使用蜀绣、苏绣等,体现着封建等级观念和地域特色。
民国时期的婚书大多用的是红纸墨书。有的结婚证,按照阴阳论,分别用“乾”、“坤”代表男女双方,一般都写有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姓名、祖宗三代名号及生辰八字,体现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新中国成立后的结婚证,形状改成了“奖状式”,四周由石榴、稻穗、白鸽等精美的图案组成,体现的是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所以当时的结婚证上除了结婚男女双方的信息,还必须有乡镇领导的亲笔签名。
而“文革”时期的结婚证,就更有时代特点了,最为明显的是上面的标语和革命口号,如“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为人民服务”等,结婚证四周的镶边也从鸳鸯改成了红五星和向日葵。
中国改革开放后,结婚证才变成了真正的法律文书,简单实用。
不同时期的结婚证,虽然样式各有不同,基调却永远是吉祥的红色,有紫红、大红、淡红、玫瑰红等。
离婚协议看变化
除喜庆的结婚证书外,王文君还收藏了七、八张离婚协议,在他眼中,它们一样很有意思。
比如一九五九年的一张离婚协议上,男方分给女方的财产是一只手电筒、一双袜子和五天的工分,还特别注明是照顾了女方。
一九八二年的离婚协议上,已经能各分几百元钱了。
现在的人离婚,更多的是讨论如何分房子和存款。
“这些离婚协议,不仅反映了时代特征,还反映了各个时期生活资料的多寡。”王文君还很有感触地说:“结婚、离婚的程序是越来越简便了,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可人们对幸福的要求却一点也没有打折,反而更注重婚姻生活的内涵。”婚书发展了,人们的观念也发展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