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我之前,中国很少有我这样的作家,所有我没有任何人的经验可以去参考
郭敬明坐在还散发着装修味的蓝白色调的办公室里,回答问题时依旧思维敏捷。他会认真问记者对问题的定义,然后微侧着头思考,再迅速给出答案。和以前的他不同的是,现在的郭敬明面对记者的各种提问,多了一份淡定自若和久违的笑容。
这是郭敬明官司后,首次面对媒体。
商业化是郭敬明的标签,他并不否认,现在,他以过来者的姿态培育新人,继续走文学与商业成功结合之路,他也认定将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地前行。
“我不相信一个作家可以靠抄袭畅销5到10年”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官司中,李寻欢曾想让你和庄羽私下调解,你为什么不接受?
郭敬明:我不喜欢私下调解,否则我为什么等到今天,还在坚持。那是以损失自己的某种尊严和代价来换来的,我不喜欢。
这是我的意思,春风文艺出版社也不接受。我不后悔,让我再选一次还这样,你可以说这是人的固执,但做人还是要有一点这样的东西,如果完全丧失了就没有意义了。
中国新闻周刊:官司持续了3年,这3年其实你什么事也没耽误。你一点都不在乎吗——别人对你的评价或者结果?
郭敬明:我以前很在乎,一开始也会聊很多,到后来这事情关注的人太多也太久了,反而你就不会想聊这个事情了,没有兴趣了。
我已经不想再介入到这个事情,因为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想法,不论我怎么说也无法去改变别人认定的想法。我一审时有一点难受,二审还好,对最后的结果有一些失望。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官司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郭敬明:当然很多。这3年让我比其他小孩起码提前成熟了6年,加速了我的成长。
我觉得我现在不像23岁,26岁还差不多。我做过那种心理年龄的测试,我有时是28岁,有时是30岁。
中国新闻周刊:有没有想过,你现在的做法和说法,会影响很多你的粉丝们,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有没有担心你的表现会带给他们不好的影响?
郭敬明:我希望给他们很正面的影响。如果他们觉得我做错了,我就是不承认或不道歉,那影响是坏的;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有错,我坚持我的原则,他们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所以这种影响是双层面的。
而且我不相信一个作家可以靠抄袭畅销5到10年。我会继续写,你们现在不相信我没关系,我一直站在这里,再写10年、20年——只怕你们没有耐心去等。我相信总有一天别人会看到我的才华。
“我写的东西天生就有市场感”
中国新闻周刊:看你小说的人,都有一个印象,小说里的情节里有很多很流行的元素和信息,你有意识使小说有时尚感吗?
郭敬明:我文字的风格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本身就是两面的,既乐观又阴郁。
我并非有意增添时尚感,是我写的东西天生就有市场感。我就是把对身边事物及审美的情趣赋予到作品里去。
我平时会了解很多流行资讯,但不是为了写小说,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时尚一些。(大笑)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你的作品商业化吗?
郭敬明:你的审美经过几部作品的检验,发现是受到读者喜爱的,所以只要按照你的审美去做就OK。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避免商业化,除非你书出版不卖,或者定价为零,你才有资格来骂我商业化。
我比较反感把商业化定义为庸俗,商业化其实是受欢迎的一种标准。确实有很多商业化的东西不具有品质,但不能否认有很多商业化的作品里面是有精华的。一个东西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一定有他的可取之处,全盘否定既不理智也不客观。
中国新闻周刊:小说对于你,更接近是一个受欢迎产品还是一个文学理想?
郭敬明:兼顾,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兴趣,正好又是我的事业。文学理想对于我来说就是让更多的人喜欢,但我没有拿奖的理想,这对我来说不重要。
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是由读者来评判,一百人买回去至少大部分人觉得不后悔,下一本书还会买,而不是听了宣传和炒作才买来看的。我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品味来写东西,其实我现在的作品十几岁的小孩已经不是非常喜欢,他们可能喜欢更加动漫和年轻化的东西,但我还会坚持自己的风格。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你的成名过程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吗?
郭敬明:我的成名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当有很多人都喜欢你的作品,纷纷去购买的时候,你本身已经具有非常大的市场价值了。就算你自己不做,别人也会来帮你运营。
我之前有韩寒,我之后却一直没有出现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少年作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但我知道如果本身内核不好,学别人学得再好,推广手段再成熟,也没有意义。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市场的幸运儿是你?
郭敬明:我感觉很少有人像我这样,遇到这么多事情还会坚持这么久。“新概念”第一届出来那么多人,第二届也不少,每一个人拥有的机遇其实和我一样。但每一个机遇来临时我会去好好把握,哪怕再辛苦,都以一种很努力的态度去做。这很辛苦。但你如果坚持下来会觉得很有价值而且对自己也很好。
我对市场的感觉也比较敏锐。你只要站在那里,就算不前进,经过很多年以后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存在。
中国新闻周刊:你自己喜欢这种非常商业化的方式吗?
郭敬明: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对于工作本身我没有反抗也不多抵触,它有自身的道理,好东西让更多人知道没有什么不好。
我也有很迷茫的时候。说的直接一点,在我之前,中国很少有我这样的作家,我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去参考。自己一直来也不知道前面是石头还是刀,只能这么踩下去——最终还是靠个人直觉和判断做决定。
中国新闻周刊:你公司的作家也会如此商业化包装吗?
郭敬明:我会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环境,也会给他们讲一些我的经验。有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书店请他们去做签售,他们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我也不勉强。
“我的成长比别人更快速也更伤痛”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自己出书过程中,关于市场预判、风格和营销方案一直有自己的主见吗?
郭敬明:我主见很强,我觉得这本书好就一定会好,反之亦然。不过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推《幻城》时我也不知道市场到底需要什么,一步一步做下来,积累的判断力就会越来越清晰。从“岛”工作室开始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中国新闻周刊:从《幻城》出书,到现在3年半的时间,你成了最畅销的作家,在此前和之后,你对自己是有计划一步一步地做,还是感觉被外界推到现在?
郭敬明:一半是自己的计划和想法,一半是外界正好提供了土壤,我每次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必然有人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所以说我很幸运。
以前我就想做个作家,但到后来我想做一个杂志的主编,再到后来我想做策划,就做了一个文化公司的董事长,以后可能还会有其他身份。每到一个阶段和平台,随着积累的增多,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有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你从小就想过出名吗?
郭敬明:出名对我来说是很突然的事,完全在人生规划之外。当然有不好的一面,但是两相抵消了还是好的方面占大多数。
中国新闻周刊:你出名的同时就有了对你的批评和争议,一开始你能接受吗?
郭敬明:我那时只能一个人闷着,没法和身边的人讲,他们也不理解,你跟他们讲他们搞不好还以为你在炫耀。这个阶段持续了整个2003年——大一到大二这段时间。那时我一直在想要不放弃算了,继续念书,毕业以后去找工作。还好没有(大笑)。
中国新闻周刊:什么时候开始,做访问时不需要有人陪着,自己可以对付了?
郭敬明:刚开始做采访时我真的很紧张,但会装作不紧张,现在是真不紧张了。到最近才开始可以一个人接受采访,不用经纪人陪了。其实我也没有变得多成熟,只是比以前更看得开,就算有很刁难的问题我也会不太在乎,能带过去就带过去。
中国新闻周刊:以前你说过不愿意长大,现在还这么想吗?
郭敬明:高三刚刚成人时会有些抗拒。后来发现这是每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像破茧一样,很疼,蜕变之后你会很漂亮,像美丽的蝴蝶一样,有一个质的改变。
我(的成长)会比别人要快得多,别人要用10年,我可能3到5年就完成了。可能比别人更快速也更伤痛,但是学到和领悟到的东西也会更多。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下一步有没有更具体的计划?
郭敬明:简单的计划是希望公司能运营得好一些,把要开始做的项目能做好。
有朋友和我开玩笑,如果中国可以有私人出版社,我一定是最有钱的私人出版社。(大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孙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