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6日电 原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表示,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出发,必须重点加强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卫生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抗击“非典”到抗震救灾,再到处置三鹿奶粉事件,都显示出卫生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社会性、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卫生工作做好了,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卫生工作做得不好,也可能阻碍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坚决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2003年“非典”过后加强了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现在国内的任何地方发现传染病疫情,卫生部当天就能接到报告,并迅速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有效控制,这是近几年中国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的重要原因。今后,卫生部门还要对加强食源性、水源性、环境性疾病的检测分析,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第三,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要迅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以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切忌优柔寡断,久拖不决。同时,又要冷静分析,准确判断,做出科学决策。关键是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工作预案,提高应急决策和危机处置能力。
第四,加强与社会和民众的沟通。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以正确引导舆论。前提是对信息进行认真核对,防止不实信息传播。对于重大信息,政府领导要亲自调研,反复核对,以求准确。对不实信息流传,政府领导要敢于面对媒体,澄清事实,说明真相,正确引导。善于与社会和民众沟通,是政府领导的基本素质要求,不仅态度要积极,还要讲究策略、方法和技巧,以求最好的沟通效果。
第五,加强专业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卫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风险评估制度,深入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健全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配备必要设施、设备,开展培训演练,做到有备无患,战之能胜。加强卫生应急学科建设,开展灾难医学、急救医学、重症医学等专业基础研究,探索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律,制订规范的应急工作方案,加强专业人员培养。
第六,广泛开展社会公众卫生应急教育。制订国民卫生应急教育指南,充分利用大众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开展卫生应急教育,传授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卫生应急知识,提高社会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社会救援的能力。有效引导、组织、发动广大志愿者参加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
第七,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领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这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任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体制,建立有效社会动员机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政府领导要靠前指挥,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卫生部门和广大卫生人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骨干力量,要帮助他们改善工作条件,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这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