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张英一有个头疼脑热就会走进西城月坛社区服务中心,挂熟悉的戴勤芳大夫的号,从走进大门、挂号、看病、拿药总共用不了20分钟。“我以前也去过协和这样的大医院看病,呦,那人多的,我连挂号处都找了好半天。现在我有点小病都来这儿。不但方便、大夫负责,而且药价也便宜。”
像张英一样,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在社区就诊。来社区看病的市民从2006年占全市门急诊总量不到10%增加到目前的25%以上。
市、区两级政府投资30亿元标准化建设的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5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已经完成70%,到2008年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
价廉服务优市民认可社区医院“是社区医生救了我老伴的命!”76岁的姚殿兰大妈来到西城区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她回忆说,前年春天的一天,她老伴心跳加快还伴有间歇。赶到社区医院,社区大夫给做了心电图后认为问题严重,立即把复兴医院心脏病科的专家叫来确诊,然后开了复兴医院的住院单,老伴当天上午就住进了复兴医院,做了血管造影和支架手术。
为了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对患者的吸引力,从2007年开始,本市要求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生每年下社区服务15天,此外,由政府出资返聘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专家、名医到社区坐诊。居民们都说,以前去大医院也未必能挂上的大专家号,如今在家门口不用排队就能看上。
“我来这儿看病一是离家近方便,二是比大医院便宜,照个X光片,三级医院将近200元,这里只要20多元。而且很多药比药店和大医院都便宜。老百姓过日子谁不算计这个?”正在康复科做治疗的一位患者说。
为了把小病患者留在社区,2006年底,本市选择了312种社区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按照采购价格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零差率销售。实行一年多来,社区常用药价格比大医院同品种药平均降低了32%。
实行药品零差率,让社区医生吃上“皇粮”,治愈了过去“以药养医”的顽疾,从制度上缓解了社区看病贵。但吃上“皇粮”不等于吃上了大锅饭。37岁的顾军军是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街南社区站的一名普通护士,自从试行收支两条线之后,这位有着17年护理经验的老护士每天到单位都特别早。现在每月加上奖金能拿3000元左右,比以前多拿了1000多。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她完成工作的质量水平进行综合测评后再发奖金。“没有别的想法,只想着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顾军军坦率地说。
看病更防病成为健康守门人每次提起社区医院这个词,社区医生们就会纠正:“我们这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看病开药,还有一大部分工作是告诉市民如何防病,不得病,或者通过多种手段控制病情,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这些天,70岁的潘祖成老人腰间挂上了一个类似BP机的小玩意儿。每天,老人运动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上面都会有显示;当老人运动量不足时,它还会发出响声进行提示。
“这叫肢体能量监测仪。”德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街南社区站站长李秀兰介绍说,去年,西城在全市首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大街南社区卫生站向辖区的200余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免费配备了这种仪器。社区卫生站通过监测仪,分析出患者饮食、运动所存在的问题,确定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再结合病情开出属于不同病症的“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社区卫生站还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一对一的专人服务,对病人用药原则、用药剂量等药物治疗方案和戒烟、限盐、运动、饮食、情绪等非药物治疗进行个性化指导分析,从而实现对慢性病的综合有效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慢性病综合规范管理和全程干预服务,糖尿病患者药费每月平均下降50元左右,高血压患者每月平均下降100元左右,86%的患者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以下。
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三类人员组成的社区卫生团队实行分片包干,变过去的坐堂行医为主动上门服务,向居民公布服务热线,使每个家庭和居民都有自己的24小时家庭医生。
三里河社区70岁的张沛迟大爷前年9月突患脑卒中,导致右侧肢体偏瘫,出院后,右手呈痉挛状,不能正常进食,走起路来右腿吃力地划圈。老人刚出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衡庆英就上门为他做了一个肢体康复训练计划,每天上门帮助老人训练,后来,老人主动到社区卫生站来做练习。如今,在社区护士的精心护理下,他弯曲的右手打开了,能简单进食,还能自己拄着拐杖上下楼梯。“本来对生活没有信心了,没想到我还能恢复到这程度。”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市卫生局表示,今年所有社区家庭医生都要配齐手机并保证24小时畅通,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