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过度医疗’,能早些进行康复干预,至少一半病人不会留下这样的残疾……”2月18日,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病房,李义召博士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一位偏瘫患者如是说。
患者李先生46岁,去年秋天突患脑出血,虽经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保住了性命,但还是留下了右臂、腿痉挛的后遗症,年后越来越重,直至偏瘫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至少2/3的脑血管病人需要康复治疗,而真正到医院做的却不到5%。据李义召介绍,目前我国每年大约150万人发生脑出血、脑血栓、脑肿瘤等中枢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致残率高达60%至80%,其主要原因就是相关医护人员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而患者、家属又缺乏必要康复常识,致使许多病人没能及时接受正确的康复治疗,造成部分功能障碍或丧失。
“病人度过急性期(危险期),就应该进入康复锻炼阶段的治疗,但这一最佳时期往往被‘过度医疗’给耽误了。”据李义召介绍,临床实践证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各类神经系统功能,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这类病人的急性期一般不应超过1周,抢救结束,病情稳定就应该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且越早越好。然而,由于医院、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目前病人往往要继续在医院里打针、吃药,躺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等病情“彻底”稳定了,后遗症可能就出现了,白白耽误了康复干预的最佳时期。这不仅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脑血管等中枢系统疾病与半身不遂、“勾手”、“划圈腿”、语言障碍等症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孙强三教授证实,这类病人如果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至少65岁以下的病人中有一半不会留下残疾,甚至能生活自理。“如果坚持持久、科学的锻炼,大多数的相关患者可以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实现生活大部分自理或完全自理。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