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社区医院看个鸡眼花了200多块钱,医生甚至开了钙片,却没开治鸡眼的药。昨日,有市人大代表质疑社区医院已成“鸡肋”。市长张广宁表示,广州在2007年已出台了多项措施扶持社区卫生建设,“(措施)是不是没落实?”在未得到肯定回答后,他指示,荔湾区率先自查,看相关政策是否未得到落实。
市长追问实情
昨日,在广州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荔湾区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王建琴代表说,一些大医院患者扎堆现象十分严重,建议市民以后看感冒、发烧等小病多去社区医院。她说,自己有同事定期到社区医院交流,所到之处,多是人丁冷落,而在本岗位则每天忙得焦头烂额。
“什么原因?”张广宁问。
“可能是很多市民不信任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王建琴代表说,此次会议期间,就有代表说,自己曾去社区医院看鸡眼,医生开了200多块钱的药,把钙片都开了,却没一种药是治鸡眼的。
“怎么能这样呢?一个街道有一个卫生服务机构,市、区两级财政给钱,不用自己去赚钱,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方法营利?”张广宁问。
短暂沉默。
“是不是政策没落实啊?”张广宁问王建琴。
“我不是很清楚。”王建琴说,据她了解,一些社区医院运作比较困难。
“知道它困难,所以市、区两级财政要补贴。”张广宁说,“应该是政策没落实,是不是?”
“这不是普遍现象,绝大多数社区医院都是好的。”王建琴回答。
荔湾率先自查
陈安薇代表说,她去一些社区医院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的工资在每年21000至31000元,低于广州市平均工资,“待遇不好,就留不住人;没有好医生,市民就不信任。”
陈安薇说,社区医院只有考核达标,才能拿到财政扶持,但一方面全部指标达标很难做到,另一方面拨款时间较晚,社区医院医务人员要自己想办法维持运作。
“人工没包括在内吗?”张广宁问。
“财政没有给。”陈安薇说,现在广州的流动人口很多,社区医院的医生负责的人口本来就多,还要担负建家庭档案等一系列工作,因此资金非常短缺,“在等待上级拨款的同时,很多社区医院只能自己创收。”
她说,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在社区卫生方面开展收支两条线,自己也去卫生部门问过,但未得到明确答复。
“我们广州不早实行社区医院收支两条线了吗?”张广宁说,2007年,广州市出台了一个文件和五个配套文件,专门针对如何扶持社区医院的。“市、区两级财政按社区内每个市民每年25元的标准扶持,社区医院收支两条线,就是不给医生太大压力。”他说。
“看来是政策没落实。”张广宁对荔湾区委书记刘悦伦说,“这是个大事,你们荔湾区率先自查,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相关
社区医院竟成“鸡肋”
在昨日的人大代表分组讨论中,社区医院问题引起了不少代表的关注。
“这几年广州不少社区医院盖得很漂亮,但没有好医生,百姓哪敢去看啊。”昨日,朱炳湘代表在参加天河区分组讨论时直言,他去年曾考察过4个社区医院,院方普遍诉苦说“缺少好医生”,附近街坊都不敢去看病,宁可跑远路,挤到大医院去。
天河中医院的何清源代表呼应说,由于社区医院普遍缺编制,待遇低;在职的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街坊们并不信任。尽管广州近两年在此方面加大投入了,但仍达不到目的,街坊们还是纷纷涌到大医院。
如何强化广州的基层医院?何清源建议,政府应想方设法加大卫生经费投入,站在全市的高度统筹设备和人才。他说,现在在社区医院看病,尽管可以报销部分公费医疗,但比例太少了。“在社区医院报50元,去到大医院就能报200元,大家肯定都到大医院去看啦。”因此,应出台相应鼓励政策,提高基层(一级)医院医保报销额度,吸引百姓在社区就诊。假如,一级医院可报90%,二级可报70%,三级则只能报50%;那百姓也会更多考虑基层医院,“看病难”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记者/闫业伟胡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