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乙肝,正当壮年的刘明成了社会边缘人;因为将乙肝传染给了儿子,母亲宁愿忍受儿子的辱骂,毫无怨言……他们被称为“乙人”。3月18日是第九个“全国爱肝日”,乙肝专家坦言,乙肝并不是洪水猛兽,市民大可不必“谈肝色变”。
乙肝扭转了他的人生
刘明(化名)的家如今已是一贫如洗——— 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女儿正在读高中,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母亲卧病在床,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只能依靠他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
可10年前他的生活并不是这样。那时他33岁,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是单位的技术骨干。生活的转折点是1998年,那年他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
“我记得,患病的第二年我有次去外地出差,领导告诉我单位正好有辆车也在那个城市,可以把我捎回去。于是,我就拖着行李在约定的地点等了半天,也没见有车来。我打电话问领导发生了什么事情,单位的车随后才过来接我。当时司机边帮我拿行李边说:‘你别怪我,不是我不拉你,是车上一块儿走的人不让我拉。他们说你有病,会传染。这不我来接你,他们都自己坐车回去了’。”刘明苦笑着回忆。
“如果不是患乙肝,我现在在单位应该发展得还不错。”刘明说,自从出院重回单位上班后,他发现以前有说有笑的熟人见了他都只是一笑,更有些同事老远看见他掉头就走。他经常都是一个人冷冷清清地低头做事,很少有人搭理他。
后来,刘明因病发再次入院,等到病愈想返回单位上班时,却被单位拒绝了。单位以照顾他身体为由劝他在家继续休息,工作的事以后再说。“我曾多次找过领导,并拿出医院证明说明我身体状况良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只要稍加注意是不会传染的。可凭我怎么说,结果都是被婉言拒绝。”
正当壮年,却一下从熟悉的工作岗位回到了家里,刘明一时找不到了生活的方向。虽然他有公费医疗,可治疗乙肝的许多药物不在医保范围内,每年过万元的医疗费让他的生活举步维艰,而升迁、奖金对他来说已是不可能的事。
一位乙肝母亲的哭诉
“我现在很想儿子,可是我又真怕他回家啊!”面对记者,乙肝母亲张华(化名)道出了心里的苦衷。
今年60岁的张华头发已花白,由于她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她29岁的独生子小斌也被传染了。“自从小斌被查出携带病毒后,我就没过过一天舒心日子。他只要一回家我就提心吊胆,怕他又开始埋怨我,虽然我知道是我对不起他。”
“都怪你!你有乙肝为什么要生我,为什么?你就不该生我!”张华说,这是儿子拿到化验单那天对自己说过的唯一的话,也是让她这辈子永远忘不了的一句话。说完这句话,小斌摔门而去。
张华告诉记者,小斌自从知道自己有乙肝后,就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回家后就钻进自己房间很少说话,有时被问急了就开始摔东西,边摔边喊:“都是因为你我才得这个病的,你少管我!”每当这时,张华都一句话也不说,心里愧疚得要命,慢慢捡起儿子摔在地上的东西。
儿子埋怨得多了,张华的心里也很堵,但她不能对外人透露病情,只能压抑着自己,实在受不了就偷偷躲在房间里大哭一场,哭完后继续跟儿子赔笑脸。“毕竟是我传染给他的,我对不起他。”张华说。
小斌患病后变得异常自卑,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一拖再拖,别人给他介绍了许多对象,最终都告吹。他说不是别人看不上他,而是他自己不想谈,他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
“眼看就到而立之年了,可是小斌连个女朋友都没有,我心里急啊。”张华说。
专 家
市民大可不必“谈肝色变”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是当前乙肝病毒传播的三条主要途径。”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宋修光介绍,乙肝并不是那么容易就会被传染上的。注射是现今乙肝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所以在注射时要特别注意针管一定要一人一换;针灸时,针头一定要严格消毒才能使用。
宋修光告诉记者,最近一次开展的全国范围内的乙肝普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是9%。但现在这个数据估计已下降到5%左右,直接原因就是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率的上升。
同时,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而非遗传性疾病。9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婴幼儿时感染的,这是因为婴幼儿免疫力低,携带有乙肝病毒的母亲很容易把病毒传染给孩子,而这种传染往往被误认为是遗传。“如母亲携带有乙肝病毒,新生儿应该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这样可以有效阻断95%左右的母婴垂直传播。大三阳母亲所生的婴儿注射剂量应加倍,同时还应肌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宋修光提醒。
宋修光介绍,接种疫苗是防治乙肝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市民应时常去医院检查乙肝五项,如果体内没有乙肝抗体,应立即接种乙肝疫苗。(记者 苏珊 实习生朱晓燕 通讯员 石晓红张庆祝)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