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7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16日公布《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指出,2008年前3季度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146.5元,比2007年增加10.4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7.6%。全文如下:
2008年,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大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着力加强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了明显进展。现将全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简报如下:
一、卫生资源
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政府和社会卫生投入比例上升、居民个人支付比例下降。
(一)卫生人力总量持续增加。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之和。2008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698万人,其中:卫生人员达6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17万人,增长2.8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2万人。
2008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预计达49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5万人、注册护士162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3万人(增长2.7%),执业(助理)医师增加4万人、注册护士增加8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7年1.54人增加到2008年1.5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1.18人增加到1.22人。
(二)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2008年底,全国医疗机构床位预计达396.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85.2万张(占72%)、卫生院床位83.8万张(占21%)。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26.7万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17.7万张、卫生院床位增加7.5万张。全国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7年2.63张增加到2008年2.75张。
(三)卫生总费用增加,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1289.5亿元,人均卫生费用854.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52%。与2006年相比,卫生总费用增加1446.1亿元,人均卫生费用增加105.6元。由于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得到一定控制,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15个百分点。2007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为20.3%、34.5%和45.2%。与2006年比较,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分别上升2.2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
预计2008年卫生总费用将达到1221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915元。
(四)卫生机构总数略有增加。2008年底,全国卫生机构预计达30万个,其中:医院19701个(内:公立医院13111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6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591个。与上年比较,卫生机构增加0.2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机构有所增加,医院、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略有减少。
二、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
2008年重点加强了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人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治,全力以赴地做好抗震救灾、婴幼儿奶粉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2008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126亿元。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
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卫生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医疗救援和防疫工作。卫生、军队、武警、公安、农业、质检、安监等部门陆续调派25071名医疗、防疫、监督、药监等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携带医疗器械、药品、血液、帐篷等物资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抢救工作,全国参加地震灾区医疗防疫工作的人员达10万多人次。截止2008年7月17日,救治灾区伤病员301万人次;累计住院伤员96446人,已治愈出院90138人;紧急转运较重伤员10015名。对四川6个重灾市(州)的446个乡镇、4185个村和灾民临时安置点实行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累计消杀面积43亿平方米。有关部门和军队系统紧急调集了大量的药品、血液、医疗器械、消杀药品等抗震救灾物资。7月份以后突出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
积极开展婴幼儿奶粉事件医疗救治。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卫生系统全力以赴开展婴幼儿筛查和患儿医疗救治工作。截至2008年12月2日,全国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累计筛查婴幼儿2240.1万人次,累计报告因食用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4万人;累计住院患儿52019人,累计出院51288人,现住院患儿731人;累计收治重症患儿154人,现住院重症患儿1人。目前筛查高峰已过,重症患儿已脱离危险。自9月10日以来未接到因泌尿系统结石致肾功能衰竭的现症病例死亡报告。之前上报的回顾性调查死亡病例11例中,经专家组排查,6例不能排除与食用问题奶粉有关。
(二)加强重点疾病防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
加强了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人禽流感等重点疾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截至2008年9月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31个省(市、区)1492个县(区);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64302例,报告死亡34864例。2008年1-3季度共报告发现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4839例,报告死亡6897例。据估计,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2008年1-9月,全国共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77万例,其中新涂阳肺结核患者35万例。2008年全国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 267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91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目前,国家免疫规划预防的传染病扩大到结核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15种传染病,有效地预防了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361.6万例,报告发病率274.1/10万;死亡12368人,报告死亡率0.96/10万,病死率0.35%。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梅毒和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3.1%;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3%。
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实施了有效防治措施。从2008年5月起,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管理。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国共报告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159.0万例,其中:手足口病发病47.1万例;报告死亡182人,其中:手足口病死亡128人。
(三)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较广,2007年全国孕妇产前检查率达90.9%、产后访视率86.7%、住院分娩率91.7%(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88.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4.4%、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5.9%。2008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降消项目”扩大到中、西部所有农村地区,并提高住院分娩补助标准。
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2007年36.6/10万下降到2008年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7年15.3‰下降到2008年14.9‰。2007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25.2/10万,农村41.3/10万;城市婴儿死亡率7.7‰,农村18.6‰。
(四)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以及农村改厕、安全饮用水工程等,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截止2007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8.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2.1%;6.0亿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62.7%;1.4亿户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57.0%。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国共命名101个国家卫生城市、25个国家卫生区和316个国家卫生镇。
(五)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据2007年统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经常性卫生监督1609.9万户次,合格率为91.1%;粮食、肉、蛋等食品抽样监测116.0万件,合格率为88.4%;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28.9万件。化妆品经常性卫生监督16.9万户次,合格率为92.7%;化妆品样品监测3.1万件,合格率为95.2%;化妆品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3735件。生活饮用水(供水)经常性卫生监督17.3万户次,合格率为85.7%;供水抽样监测31.6万件,合格率88.6%;生活饮用水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2345件。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222.8万户次,合格率为91.1%;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4.1万件。此外,职业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6735件,放射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2341件,医疗服务行政处罚并结案9.6万件,采供血行政处罚并结案434件,传染病防治行政处罚并结案2.6万件。
三、医疗服务
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卫生服务利用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因物价上涨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回升。
(一)着力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2008年,中央安排专项投资111亿元支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第4季度新增投资48亿元支持157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978个乡镇卫生院、5547个村级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投资10亿元建设100所地市级以上中医院。
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2008年底,全国1948个县及县级市共建有医院8877所、妇幼保健院(所、站)199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95所、卫生监督所1696个。全国3.35万个乡镇共设乡镇卫生院3.93万个(其中政府办3.8万个)、床位82.0万张、人员105.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7.4万人。与上年比较,除县及县级市卫生监督所增加外,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乡镇卫生院机构数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机构合并和乡镇撤并),床位数及人员数都在增加。2007年底,全国61.3万个行政村共设村卫生室61.4万个,88.7%的行政村设有卫生室;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11.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3.2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6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2008年底,全国城市6546个街道中,3704个街道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街道总数的57%),卫生人员数达13.4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1万人),平均每个中心36人。规模小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一般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008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2.4万个,卫生人员7.2万人,平均每站3人。与上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910个,卫生人员增加约2.9万人。
(二)门诊和住院工作量继续增加。据前3季度数据测算,2008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预计达29.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7亿人次,增长2.5%;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预计达10500万人,比上年增加673万人,增长6.8%。
2008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预计达16.9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15.3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0.5%),入院人数6800万人(其中公立医院6230万人,占91.5%)。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0.5亿人次(增长3.0%),入院人数增加313万人(增长4.8%)。医院中,县及县级市医院门诊量由2007年5.4亿人次增加到2008年5.6亿人次,入院人数由2901万人增加到3130万人。
2008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预计达7.6亿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入院人数3050万人,比上年增加388万人(增长14.6%)。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预计达2.5亿人次,入院人数97.5万人。与上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0.3亿人次(增长8.7%),入院人数23.2万人(增长31.2%)。
(三)医疗服务效率提高。据2008年前3季度统计,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0.8%(其中:公立医院84.0%),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4.1%。与上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2.6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5.7个百分点。2008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5日,比上年平均缩短0.3日。
据2008年前3季度统计,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0人次、担负住院1.8床日,与上年基本持平。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1人次、担负住院1.9床日,工作负荷略高于医院平均值。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4人次、担负住院1.0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减少0.3人次,住院增加0.1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1.9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14.3人次。
(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据2008年前3季度统计,公立医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8.5%,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9.0%,医院感染率1.2%,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95.3%,无菌手术感染率0.8%。与上年相比,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五)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回升。据2008年前3季度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146.5元,比2007年增加10.4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7.6%;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5446.5元,比上年增加472.7元,上涨9.5%。费用的回升主要受物价上涨影响,2008年前3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7.0%。如果扣除物件上涨因素,人均门诊费用为136.2元,仅比去年增加0.1元;人均住院费用5065.2元,比去年增加91.4元,上涨1.8%。
从五级综合医院看,2008年部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260.5元,比上年减少21.0元(当年价格,下同),下降7.5%。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广东中山大学5所附属医院由省属调整为部管医院,如扣除该因素,部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为279.2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3.6元、13.1元、14.2元和7.6元,分别上涨6.8%、9.4%、12.6%、8.2%。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县属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729元、983元、744元、431元、211元,分别上涨5.6%、9.6%、12.6%、11.4%和8.5%。扣除价格影响因素,部、省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分别下降13.9%、0.7%,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上涨1.8%、4.7%、0.6%;部属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8%,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上涨2.0%、4.7%、3.6%、0.9%。
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上升。2008年前3季度,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药费比重为50.0%,与上年持平;住院病人药费比重44.2%,上升1个百分点。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门诊药费比重分别为56.9%、52.9%、50.3%、49.5%和44.4%,住院病人药费比重差异不大。
四、医疗保障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一)参加新农合人口达8.14亿人。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729个,参加新农合人口8.14亿人,参合率达91.5%,越来越接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目标。与上年相比,开展新农合县(市、区)增加278个,参合人口增长12.1%,参合率增长5.3个百分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80元,农民缴费也相应提高。截止2008年9月底,全国新农合本年度已筹资71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46.1亿元,地方财政补助资金340.7亿元,农民个人缴费118.3亿元。前3季度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429.1亿元,累计受益3.7亿人次。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尤其是住院率提高。
(二)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79个,参保人数达4291万人。2008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新增229个,其参保人数将大大增加。2007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8亿人,全年基金收入2214.2亿元,基金支出1551.7亿元。
(三)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据民政部2008年前3季度统计,全国城市医疗救助支出18.3亿元,救助447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409元;农村医疗救助支出32.6亿元,医疗救助4869万人次。2007年农村医疗救助中,资助参加新农合资金占19%,人均资助参合水平19元;大病救助资金占81%,人均资助大病水平543元。2008年前3季度的医疗救助支出已超过2007年,政府投入的增加保障了各地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
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卫生资源总量增加,政府投入加大,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提高,医疗服务利用增加。这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卫生系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严格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和挖掘潜力的结果。应该看到的是,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医改方案还没有出台,体制、机制还没有改变之前。我们相信,加快改革体制,不断完善机制,健全各种制度,将有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