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郑女士的女儿就要中考了,可孩子的心思一点儿都没放在学习上。就在3个月前,女儿从小的好玩伴琳琳突发心脏病去世,给女儿的打击太大了。好友的离去,仿佛让女儿变了一个人。有时,她在家待上一整天都不说句话,还时常发脾气,甚至乱摔东西。
郑女士问,现在女儿精神状态很差,但马上面临中考,不知怎样才能让她尽快走出心理困扰?
琳琳就住在我家楼上。我女儿和她从3岁开始就天天在一起,一起上学,十几年没分开过。
女儿小时候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而琳琳学习成绩特别好,女儿就一直把她当做自己赶超的目标。
看着两个孩子这么投脾气,我们做家长的打心眼里高兴。逢周末或是节假日,我和琳琳的妈妈就常带她们出去玩。在街坊邻居眼里,她们俩就像亲姐妹一样。到了初中,两人还成了同班同学。
眼看到了初三,两个孩子要准备中考了。女儿曾对我说,她和琳琳要一起考上重点高中,再一起考重点大学,两人还要比一比谁考得更好。
听了女儿的话,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去年11月份时,琳琳却出意外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个周五的中午,女儿给我打电话说,晚上要和琳琳一起在家吃饭,然后复习功课。到了下午,我还特意从单位早走了一会儿,早回家给两个孩子准备晚饭。
可到了下午6点左右,女儿哭着打来电话,说话都语无伦次了:“妈,琳琳晕倒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在医院……怎么办啊……”
我当时就慌了神,问清楚了在哪家医院赶了过去。在急诊室外,女儿一看到我就大声哭起来。不一会儿,琳琳的父母也赶来了。医生说,琳琳已经没有生命迹象。考虑到发病比较急,医生认为应该属于突发性心脏病诱发猝死。
琳琳的死对女儿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她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没想到这事,怎么会呢?琳琳还要跟我一起考高中呢,她就这么走了?”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拉着女儿的手,感觉她“手心冒汗浑身发软”。
从那以后,女儿就像变了一个人。以往放学回家,总会拉着我说这说那,我有时都嫌她像个疯丫头。可最近,女儿几乎没怎么和我们说过话。回到家,就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还总是把房间门很用力地关上。叫她出来吃饭,也是低着头不搭理我们,常常扒上两口饭就说吃饱了。看到女儿心情不好,我和她爸也不敢说她。
可是,女儿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我和她爸说话的声音大了,她也不愿意;听到我们在看电视,就从屋里气呼呼地跑出来关掉电视,然后就一声不吭回去了。有几次,还当着我们的面摔东西。有时我们娘俩在一起的时候,刚开口安慰她几句,就被她顶回来了:“你知道什么,我的事你管着了吗?别总是唠叨个没完!”
看到女儿这样,就觉得心疼。我也知道女儿心里不好受,从来不敢因为这些事说她。只好一次次由着她的性子来。元旦期间,她的班主任给我打来电话说,女儿这段时间精神状态不好,上课总是走神。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今年夏天,女儿就要中考了,以她现在这种状态怎么能考出一个好成绩。而且,我还担心,如果女儿再这样下去,会影响到她的健康和今后的生活。
专家点评:多给孩子一些宣泄机会
心理咨询师、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赵长英说,这是急性应激性心理障碍的表现。两人从小生活在一起,感情上有很深的基础,心理上也会产生对对方的依赖感。她亲眼目睹了好友的离去,这对一个女孩来说,是个不小的心理打击,让她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心结始终打不开,才出现了寡言少语,甚至脾气暴躁的表现。
父母面对孩子的这种表现,不加以干预或制止,也是错误的做法。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
赵长英建议,多给孩子一些宣泄的机会。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悲伤忧郁时不妨向亲人朋友倾诉,或进行一项所喜爱的运动逐步改变心境。
父母可利用周末多带孩子出去走走,不要担心孩子会拒绝,她的心里还是非常渴望亲人的安慰和开导。
赵长英说,个体的应激反应随着时间逐渐淡化、消除,如不能做到这一点,应及时求助心理医生,以得到有效的帮助。(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