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医改办在首都之窗公布了近期本市拟出台重要医改配套文件目录,今年本市将陆续出台26项医改配套文件。
这 26个配套文件包括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及职工社区门诊医疗费报销标准的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24小时全天候服务”试点方案、区县公费医疗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方案等等,分别由市卫生局、人力社保局、药监局、财政局、发改委等部分负责,每两个月出台4至8项新政。
亮点解读
1、 医师多点执业
北京医改方案明确提出: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更多的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若获卫生部批准,《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方案》有望在最近(4-5月)出台实施。
根据北京市卫生局报批的方案,能够到本职医院外的其他医疗机构执业的医师,须具备一定的职称(如副主任医师以上)和专业技术水平。北京允许医师多点执业,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大医院专家根据市场需求自愿主动到社区、到基层服务,以弥补社区卫生人才的缺口。目前具备多点执业水平的专家型医生,聚集在大型公立医院。因此,试点方案中将有相关制度设计,约束公立医院医师在完成本职岗位的基本诊疗任务后,才能利用业余时间,到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2、社区转诊预约
从去年10月开始,在城区93家二三级医院与对口支援的城八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建立社区转诊预约机制。这意味着患者如果病情有需求,不用带着小板凳彻夜排队、不用四处找人托关系,在家门口就能顺利挂上大医院的专家号。今年将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试点。完善双向转诊和预约挂号制度。
3、公立医院改革
北京的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准公益性的概念,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不是把公立医院分为三类,而是指向三个改革方向。
公立医院将由政府全额投入,它提供的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必须是公益性的,作为公共产品向公众提供。另外,政府花钱购买服务也是公益性的一种体现。
准公益性则是由政府差额拨款,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供特需服务,而这部分的费用由个人承担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从现状来看,北京的公立医院目前还没有100%的公益性,而是靠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走的是准公益性的路子。而公立医院的改革,就是要把有限的财政投入,投到满足百姓基本医疗需求的资源和服务项目中去,确保公益性。而今后被确定为准公益性的医疗服务,就要适当减少政府投入;经营性的服务,政府不会再投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重点是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除此以外,医院的发展需要靠市场化的方式解决。
目前,北京市已经有为数较多的民营医院,但多数不成规模,缺少高水平的医疗团队,甚至有些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患者。今后,卫生等部门会充分利用信息公开等形式,控制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避免低水平的民营医院重复开办;同时从政策上引导社会资本与优质医疗资源结合。
(记者代丽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