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生局:医改后价格调整负担不转嫁患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北京卫生局:医改后价格调整负担不转嫁患者
2010年04月24日 02:13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天,本市召开医疗系统医改培训总结会,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表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调整,不会把负担转嫁给患者。同时,本市正在酝酿社保卡增加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实时监控门诊费用等功能,患者无需每到一家医院都办卡。

  预计让利社会56亿

  方来英称,在未来两年半的时间内,全市将安排财政性投资400余亿,其中,市本级新增财政投入40余亿,保守估算,居民个人一次性医疗负担支出将下降15%左右。改革后,药品招标采购预计将有效控制药费26亿元,医疗保险多支付30余亿,两项合计将让利社会56亿。让利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医保支付实现的。

  市级医疗机构改建

  未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本市将推出不少于10项涉及到市属医疗机构改扩迁建项目,在已经完成两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之后,在未来一年半,还将推进9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不少于7项公共卫生建设项目。

  社保卡将增新功能

  方来英透露,今年,全市1800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使用社保卡,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实时结算;逐步增加社保卡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实时监控门诊费用等功能。这意味着,今后,患者再也不用每到一家医院都办卡了,个人社保卡可以实现“一卡走天下”的功能。

  负担不会转嫁给患者

  北京市新一轮医疗改革方案正在公开征集意见,改革方案提出将有升有降地调整北京的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方来英表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调整,将通过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落实财政补助政策等多种有效途径,推进医药分开,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不会把价格调整带来的经济负担转嫁给患者。

  -热点答疑

  市医改办集中解答市民医改热点问题

  人工器官限额报销提高50%

  前日起至4月29日18时,本市新医改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昨天,针对市民重点关注的问题,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了集中解答,其中明确,医改中,政府新增投入的主要对象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基本药物制度。

  问题一

  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两年内,政府投入将不低于337亿元用于本市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增政府投入将重点投向哪些领域?

  城乡居民享统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医改办表示,新增的卫生投入将重点用于“基本、基层、基础”建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包括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全部由政府投入;按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统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其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负责创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

  第三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问题二

  本市将从哪些方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三种疾病纳入门诊特殊病范围

  医改办表示,一是提高覆盖面。二是通过提高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扩大医保报销范围等方式,提高报销水平。将近年新开展的临床治疗必需、技术成熟、应用普遍、价格合理的部分诊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将人工器官限额报销标准提高50%。将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移植后服抗排异药三种疾病纳入门诊特殊病范围。

  同时,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工程,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提高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问题三

  如何更好地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考核激励制度以服务质量为核心

  截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法人资格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600多家,病床9万余张,卫生人员数20.8万人,全市医疗机构年诊疗超过1.4亿人次。医改办表示,医务人员直接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参与者。

  本市在工资收入方面,明确了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补偿办法,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都要探索建立起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也要给予合理补助。

  在培训晋升方面,针对基层和人才缺乏的岗位,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在执业环境方面,实施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重点通过财政手段引导医务人员向基层流动。

  本报记者李秋萌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