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为“经” 创新服务模式
著名医院门庭若市,凌晨排队挂号的场景比比皆是,而社区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往往门前冷落车马稀。目前,上海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住在内环之外,而内环之外的三甲医院的数量少于5%。
“老百姓要的是真正可靠、触手可及的优质医疗资源以及信息资源。要解决这种失衡,首先要做的是合理规划医疗资源,让资源不仅仅局限在三甲医院之上,而是要有纵向、横向的融通,打通经络,实现共享。”高解春说。
共享、共建、共赢,新医改给卫生行业信息化提出了最重要的命题。以“区域医疗协同”和“医疗联合体”为特征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已经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与新医改的重大政策趋向形成鲜活的互动。新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在上海悄然兴起。
推进纵向资源整合。上海将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作为推进医改的突破口。即纵向整合医疗资源,构建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在卢湾区,以三甲瑞金医院为核心,瑞金与本区2家二级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了一个“医联体”。
双向转检、跨院预约、网上挂号,医联工程极大地简化就诊过程中的繁琐程序。以往,卢湾区居民在瑞金医院做大型检查,一般都必须亲自前往该医院三次,才能完成预约、检查和取结果的过程。而现在,通过双向转检,社区居民只要去居住地附近的医疗机构,就可以直接预约到瑞金医院的大型检查,不但减少了病人的往返奔波的麻烦,也免除了到医院就诊再次挂号的支出。2008年,瑞金医院完成跨院转检300人次。同样,跨院预约就诊同样可以就近预约。仅去年一年,瑞金医院已经有9万多人进行免费网上专家门诊预约,占专家门诊总人数的16%。
长宁区卫生局自2002年信息化工作起步,已坚持不懈了7个多年头,目前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辖区内16家卫生机构,建立了近50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在国内率先基本实现了区域医疗信息协同。
区域医疗协同改变了医院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社区医院检验检查质量差强人意,成本居高不下。为此,长宁推行社区医院健康检查的第三方外包服务,首创了国内首家医疗检测实验室——兰卫实验室,包揽长宁区社区医院的临床检验工作。兰卫实验室作为在上海卫生局注册的独立检验中心,装备有高端生物医学检测设备,拥有先进的技术,大大降低了社区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的精度,使社区医疗服务的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医院间信息共享资源的一个顽疾——结果互认,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逐步实现。瑞金医院集团下属有几家医院,集团内部的双向转诊、结果互认都不存在问题。其下属的卢湾分院不仅在人事及业务上直接与瑞金医院挂钩,医疗质量也由总院来承担,医疗人员、临床思路、管理制度都是统一的。这种责权利的捆绑使得医疗信息共享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分配、法律纠纷都不成问题,风险可控。
“将社区健康检查统一起来,不仅使得居民可以在自家门前接受高质量的健康检查,也可以将此数据提供给医院进行参考,提高医院的应诊效率。对长宁区卫生局来说,全方位的互相联通和信息共享,信息的智能挖掘和利用,都让医疗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变得更加方便。”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表示。
共享是为了更高效。医联工程建立了医疗业务协同模式。医疗信息的共享高效地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异地委托诊断、业务协同和医疗资源的集中利用已成现实。
“区域医疗协同惠及了三方:医院间可实现医疗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患者可以在不同医院间自由流动,管理机构可采集数据成为决策依据。”申康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于广军解释道。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协同。实现跨医院、跨区范围的协同医疗服务、统一就诊卡等,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共享的价值。医联工程使得这一理念付诸了实践,为后续的深入整合打开了大门。”亲身参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长宁区区域医疗信息整合等众多项目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光亚博士表示,信息的畅通为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
风物长宜放眼量
医疗卫生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行业。建设理念与模式上的偏差、信息资源规划的严重缺位成为发展瓶颈。
早在科技部“十一五”规划中,“区域医疗规划与协同”这项惠民工程就已豁然列入。国家前瞻性布局,引领如火燎原的各地医疗信息化建设。一位医院院长深有体会地说:“信息化要强调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信息化要打破医院围墙,因此必须具有前瞻性,否则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而医联工程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决定“上海模式”成功的关键。医联要完成的是庞大而复杂的医疗信息整合工作。在上海拥有上千万人口的这样的特大城市,要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体系时,必须考虑包含医学影像等的海量级信息如何在以医院为节点单元分布存储。医联工程更注重于临床数据,要把各种光学、化学、超声、心电、脑电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是集许多行业数字化、信息化之大成,同时它要与医院本身的系统耦合,并服务于所有一线的医护人员,不破坏原有的合理医疗流程和诊疗习惯。
“系统的柔性融合最重要”。上海市科委信息处缪文靖认为。
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医联工程的数据储存和管理采用“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松耦合”的方法实现数据的交互。医院或区县内实现信息的集中采集,各个点再与申康实现连接。目录式的信息存放方式不仅可以节省信息库的存储空间、加快上传速度,还能缓解对医院其他系统的压力。
医联工程采用国际IHE等标准规范,走技术开放路线自主创新,在国内率先实现对医疗信息资源的纵向-横向整合应用示范,打响了国内涉及范围广、数据量大、种类多、异构系统最多项目的攻坚战。当时仅在长宁区16家医院,就有8家软件公司为其开发信息化系统。为此,在项目启动一年半时间里开了90多次协调会。23家三甲医院和4个区首先实现内部信息系统的整合,如逐步推广HIS(医院信息系统)、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系统)等。在此过程中申康组合并制定了一系列数据和上传接口的统一标准。
作为国内智慧城市的最佳实践者、医联工程的总集成方,万达信息拥有CMMI五级标准评估、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等,承担了上海医联工程和长宁、浦东、松江、黄浦、宝山等区级卫生信息平台,以及广州、南京、成都等外地区域平台的建设。万达信息从1999年承担上海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起进入医药卫生信息化领域,历经1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了面向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区域卫生、社区卫生、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万达智慧医药卫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为解决区域卫生信息化困局,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实践。通过医联工程建设,万达信息已申请了15项软件著作权,参与6项国家级行业标准和指南的编写工作,申报2项专利。公司凭借多年的行业积累,总结编制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2008年12月获得卫生部方案评比一等奖,成为该领域的全国龙头企业。
探索和思考
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根本问题就在于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医联工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这种状况。但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不能完全靠技术来推动,制度的建立才是推动应用的关键。医疗机构参与到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的工程中,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性政策和法律机制。
信息共享对患者很有好处,可是医院的利益分配问题该如何协调?利益分配解决不好,就很难推行下去。为了避免医院部门利益给“医联工程”推动所带来的阻力,上海将对三级医院将实施医保预付制,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也以医联工程的数据信息作为院长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结构性难题还要靠体制改革来解决。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医院还需要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申康中心副主任高解春说。
要让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在解决技术壁垒后还要解决政策壁垒。让公立医院切实体现公益性,还需要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改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真正解决好患者的隐私保护,结果互认引发的法律纠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医联工程“上海模式”,构建了跨医疗机构的纵横结合的患者临床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了长期以来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以本单位为中心形成的业务信息壁垒,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提供了信息支撑,方便了患者就医,为医生全面掌握患者信息,有力地促进了诊治质量的提高,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节约了医疗费用,为上海即将开展的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打下了扎实基础,积累了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
未来的上海,将为每一位市民构建从人生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的终身健康信息链,构建患者从健康到患病、再到康复的全过程诊疗康复信息链,构建了从社区(乡镇)、市、省、国家到国际的符合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网络医疗协同信息链。实现了终身健康管理和一体化、网络化医疗服务。上海医疗服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春天即将来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