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委屈
猪:仓促蒙冤
“猪”的委屈,全拜年初由墨西哥爆发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所赐。由于发病突然并且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使得世界人民在慌乱中只记住了“猪”,并且果断地把猪当成了罪魁祸首。随着疫情的传播,人们对“猪”的误会越来越深,从最初的不吃猪肉及猪肉制品,发展到了谈“猪”色变的地步。直到有一天,这个新流感被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才终于为无辜的猪们洗脱了恶名。
事实上,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甲流的活跃程度都尚未达到巅峰,国内外专家仍难排除第三波疫情爆发的可能,世卫组织甚至还在为病毒的变异而担忧。然而,经历了前两波疫情的考验,目睹了感染病例爆发和死亡病例激增等诸多的疫情变化,接受了流感病例中甲流所占比例加大这一客观存在,人类的应对态度却早已不似刚开始的那样恐慌不安,而愈发地理性从容了。
伴随着人类对这一新兴疾病的认识加深,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着各项防控措施,特别是当疫苗成功研发并顺利接种之后,人类似乎也更有信心战胜“甲型H1N1”了,毕竟,对于任何一项新的事物都需要经历一个了解的过程。
或许不久的将来,人们再说起“甲流”会像现在说起“流感”一样轻松、平常,只是可怜了那些“待宰圈中”的猪,恐怕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价和声誉曾经历过这样一番严峻的考验。
碘盐:“顶替”蒙冤
2009年年中,在全民补碘15年之后,一场关于“中国人是否还需要补碘”的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8月13日,中国卫生部公开回应了“食盐加碘过量导致甲状腺疾病”的质疑,并表示,将于明年适当下调现行食盐加碘量,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原则。
近年来,中国沿海和内陆部分高碘地区的居民高发甲状腺疾病,让公众一致将矛头指向了已推行15年之久的“碘盐”,一系列数据和事实,使原本“不相干”地区的人们,也开始对本地区“碘盐”存在的必要产生了怀疑。
质疑和声讨之势,使得卫生部不得不出面,重新向公众分析“全民食盐加碘”这一政策实施15年来的利弊。
首先“碘盐致病说”缺乏科学依据,因为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已经明示,人群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并不受碘摄入量的影响;其次“全民食盐加碘”利远大于弊,因为中国是受碘缺乏威胁最严重国家之一,缺碘地区学龄儿童的智商比非缺碘地区低约10—11个百分点,弱智(智商在69以下)儿童的比率为5-15%,这对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损失难以弥补,因此,食盐加碘防病措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难以估量的,同时,中国在消除碘缺乏病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已成为国际组织号召学习的榜样。
最后,在卫生做出将对现行的食盐碘含量进行小幅下调的表态后,“碘盐”的不白之冤才终于在这个双赢的结果中昭雪,并将继续在中国人的厨房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药:牵连蒙冤
今年2月,青海发生的双黄连注射液致死事件引起人们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都曾因不良反应而遭通报,也让公众对“中药”的不信任达到了巅峰。
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中药注射液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约占到整个中药不良反应的70%,而频发的不良事件,最终导致一部分中药注射剂被封杀,一部分被限制使用,而一些大城市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更是直接把中药注射剂清除出药房。一些患者因为“双黄连注射液”,否定了“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颗粒”,从而将所有的中药产品都列入了“黑名单”,使本就艰难前行的中医药产业再陷困境。
面对公众对“中药注射剂”严重的信任危机,中国官方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要求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对照《基本技术要求》主动开展研究工作,以期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从而消除公众的顾虑,重塑中药注射剂和中医药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事实上,专家调查分析后发现,近几年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大多与药物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其风险来自于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固有缺陷,而临床上的不合理使用更是不良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见,“中药”本无错,错在谁来用、怎么用,就比如砒霜,在医生的眼里是治疗血液疾病的良药,但更多的人却只知道它的“狠毒”一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