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三日电(记者 曾利明)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趋势已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扩展;应及时调整应对政策,把公众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考虑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使政策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实事求是。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今天下午提出的建议。
曾光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与上海罗氏制药共同举办的“直面甲流——公民的健康和角色”专家共识会上指出,中国疫情已从只有输入性病例,无二代病例及本土发生的散在病例,到出现输入性病例造成的二代病例的传播阶段,目前已进入出现社区流感暴发的第三阶段;但全国有些地区仍然没有疫情报告,有些地区主要以国外输入性及其二代病例为主,有些地区则出现本土传播病例的不断增加,以社区暴发和流行为主的情况。
曾教授认为,中国应对H1N1流感流行的防控措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其定为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管理,尚缺乏对疾病分类进行灵活调整的机制;某些地区的某些实施环节可能过于偏严;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负担及费用过大,工作负荷过重;病例均在医院住院等。
他称,前阶段中国采取了偏严的防控策略,实施了“外堵输入、内防扩散”为主的围堵,以专业人员为主,对公众日常生活没有特别影响,流感疫情仍处于流行早期阶段,至今仍未涉及到高危人群,有效降低病例的传播速度,赢得了时间,可以从容地学习其它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效减少和延缓病毒的境外传入和境内传播。
曾教授建议,应把集中医学观察调整为居家医学观察和自我报告,加强和规范境内病例的监测,不一定都需要去医院就诊,病例不一定都在医院治疗。提早制定和明确疫苗、药物优先使用人群和组织实施方案,作好医疗系统的救治应对准备,培养公共卫生行为,提醒公众在社区发生暴发流行时应注意的问题。
他强调 ,不能盲目地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以国外“围堵不利”为依据来判断中国的围堵政策。(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