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防控转向重点人群监控 不再逐个确诊治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甲流防控转向重点人群监控 不再逐个确诊治疗
2009年06月17日 06:5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疾控专家曾光称防控将从“国门”围堵逐步转向重点人群监控

  中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策略正在酝酿应势而变:从“国门”围堵,逐个确诊、治疗,逐步转变为常态的重点人群监控,追踪病毒变异情况,以及重症患者的救治。

  昨天,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在会议间隙接受媒体采访,称甲型H1N1流感病例正在我国快速增多,已经历了输入性病例、二代病例和传染源不明的本土病例三个阶段;随着全球疫情发展,在我国出现社区暴发和大量本土病例前,国家防控措施将提前、逐步调整为更长效、更经济的全人群监测防控,更关注本土社区、学校人群中的主流流感病毒监控,关注甲型H1N1病毒的变化和变异,以便应势启动相关的疫苗、药物、医疗救治储备,努力减少发病人数。

  也就是说,若疫情大规模流行,卫生部门将不再确诊每一个甲型H1N1患者,只监测人群中普遍感染的流感病毒的变化情况,关注中小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染疫情况;同时,随着病例大幅增加,轻症病例不需治疗,将在社区医生指导下居家自愈;医院将全力救治重症病例。

  目前,我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策略,依然是全民加密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确诊、隔离、治疗每一个患者(感染者)。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当一个国家(地区)的确诊病例超过100例时,应考虑调整防控策略。曾光介绍,目前,已有多位专家提出建议,相关政府部门也正在积极评估疫情风险、酝酿新一轮防控举措。

  曾光建议公众: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不要直接前往医院就诊,应及时打电话向社区医生或疾控部门报告,由专业人员根据症状和接触(旅行)史等调查给出是否有必要去医院的建议,如有必要,可获得120急救转运帮助,以最大限度减低病毒传播风险,更有效利用现有的诊疗资源。

  - 全国疫情

  内地新增11例甲流患者

  卫生部昨晚通报,6月15日18时至6月16日18时,全国内地新增11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其中,北京报告3例,福建、四川、天津各报告2例,广西、广东各报告1例确诊病例。截至目前,我国内地共报告23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出院97例,140例在院接受治疗。新增患者中,四川新增的一例为二代病例,患者是美籍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目前,该患者已转入成都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病情稳定,其密切接触者13人已全部追踪到并实施了医学观察。

  释疑1 警告级别升至6级是否疫情加重?

  警告级别不等于严重程度

  记者:世卫组织在宣布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升至最高级6级同时,也强调疫情严重程度只是“中等”,如何理解这两个程度的界定?

  曾光:现有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举措,都是此前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来设定的。

  但目前看来,H1N1与H5N1有相当大的差别。新型的H1N1传播性非常强,且是反季节传播,目前在北半球国家的疫情依然快速增长,而进入秋季的南半球形势更为严峻;但与H5N1的高致病性和高致死率不同,H1N1至今表现温和,很多轻症病例可自愈,只是少数国家不同人群中,如有基础病的老人、孕妇或土著人群,逐渐出现重症、死亡病例增多趋势。

  因此,世卫组织一直在强调,6级只是地域流行概念,但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严重程度,可翻译为中等,也可译为温和、一般。但未来的全球疫情形势目前并不明朗。

  释疑2 疫苗是否人人都接种?

  历史警示疫苗安全性第一

  记者:等秋天疫苗批量上市后,大家普遍接种疫苗,人群中有了免疫力,是否也算是一种有效的社会防控?

  曾光:疫苗并非人人都需要,都能接种。我们要正确认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作用,它并非万能。

  欲速则不达,我认为,对于人类从未有接种经验的甲型H1N1疫苗,安全性最关键。1976年,美国军营中流行过一场猪流感,当时美国政府错误估计了疫情形势,接种了约4300万人份的疫苗,并开始在人群中接种,结果造成严重不良反应。我们应从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

  目前,中国卫生部门正在组织相关专家制订疫苗接种方案,但不是人人接种,我们的疫苗是针对高危人群,比如有基础性疾病,染上流感会危及生命的老人、医务人员,还有在疫情传播链上起关键排毒作用的中小学生。

【编辑:魏恒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