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减肥法”难减脂 专家:不贪嘴就是减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生理期减肥法”难减脂 专家:不贪嘴就是减肥
2009年04月27日 15:15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在女白领间流行的“生理期减肥”这一新理论将减肥失败归于没有把握减肥最佳期。据说月经后的第21-28天是减肥的停滞期,这一时期怎么减都是白费力气。而减肥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月经后的1—7天。医学专家对此表示怀疑,专家指出,很有可能忙碌了一个月,表面上体重减了一二斤,实际上减去了多余的水分而非脂肪。

  生理期减肥两方案很流行

  四期减肥法

  生理四期减肥法,据说这种减肥法的发明者是澳大利亚的一位知名教授。具体的方法是:运用生理周期将瘦身分成四期:1、月经来的1-7天称为瘦身福利期而且体重是全月最重时,此时的体重一般比平时多2-3斤。趁着身体比较虚弱,多吃一些含铁的食物,如牛肉,高热量的热可可、巧克力等。一个月只有这一周可以吃这些高热量的东西。2、月经后1-7天,此阶段瘦身超速期,极易发胖,吃下去的热量如果不能迅速分解,就会转化成脂肪积留体内,因此要尽量减少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取。饮食少糖、少淀粉,配合适量运动,即可减少26%的重量。跑步、游泳、骑自行车最易消耗热量,是最佳减肥运动。3、月经后7-14天瘦身平快期,仍是减肥的有利时期,虽然效果可能不如上个阶段明显,但仍可获得不错的瘦身业绩。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全麦面、糙米、燕麦等食物。摄入足够的高纤维食物,可促进激素排出,增加血液中镁的含量。4、月经后14-21天瘦身缓慢期,此阶段是减肥慢行期。月经来潮前一周的饮食宜清淡,多吃绿叶蔬菜和水果,易消化,富营养;多饮水,保持排泄通畅,减少骨盆充血。同时多吃肉类、蛋、豆腐、黄豆等高蛋白食物,以补充经期所流失的营养素、矿物质。

  点评:方案太麻烦效果不明

  有专家分析,认为此方案有一定科学依据,但是太麻烦一般人坚持不了,容易半途而废,而且仅适合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朋友。到了第14天左右,准备排卵时,由于体内荷尔蒙的变化,人体会滞留水分,体重增长1-3公斤,这时候减肥看到了效果,没有必要过早兴奋,因为有可能减掉的是水分而不是脂肪。为什么?排卵的第14天,由于动情素进入黄体期,分泌黄体素,造成水分滞留,因此出现浮肿现象。所以在生理期这段期间,有的人体重增加,增加幅度约为1-3公斤。生理期结束后,也就是到所谓减肥加速期时,减去1—3斤,很可能减的是水分而非脂肪!专家表示,减肥减的是陈年赘肉,若要减到脂肪,少吃多动才是上策。

  7天一周期饮食减肥

  月经后1周,情绪较稳定,而代谢速度较快。在这一周内调整饮食,减肥卓有成效,比起为期一个月的周期减肥,这种减肥方式更受MM们的欢迎。

  第一天以调整主食开始进行瘦身,一天之中有两顿打破正常就餐,只以简单应付的调整主食减少约1公斤体重。如果1天未达到效果,则继续进行2-3天。调节主食后的第二天,早餐前量体重,如果体重减少了1公斤,则尽快进行约十分钟的时机体操。在体操结束后吃早餐。从当天开始可以恢复平日饮食。第3天-第4天有可能体重暂时突然增加,但是三餐要保持平常量。第5天即使饮食与平常相同,但体重依然减少。第6天-第7天若减少了1公斤,则再次开始调节主食进行瘦身。如果第6天-第7天体重开始减少,回到过去拥有苗条身材时的体重,则瘦身取得了成功。当天再次调节主食,挑战再减1公斤。如此以7天为一个周期,一个月循环3次。

  点评:极易反弹

  专家认为,其实这种方式和节食减肥无异,只是玩了生理期的噱头。这种方式最容易反弹,反反复复还会影响内分泌,甚至会引发月经紊乱。

  月经来潮不贪嘴便是减肥

  有专家研究发现,女性在生理期快到的时候食欲会增加“20%—25%”。很多女性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好朋友”要来的那几天,总是特别想吃甜食,食欲旺盛,心情烦躁不安,这些和体内荷尔蒙分泌有关系。吃甜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烦躁的情绪。有的女性以此为借口,把减肥口号抛诸脑后,大吃特吃。等经期结束后,发现体重真的增加了。因此,经期管好嘴巴,平衡饮食其实就是减肥了。来潮的前一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增加绿叶蔬菜、水果,也要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骨盆充血。经期1-3天,做一些较为轻柔的拉伸运动,如冥想型瑜伽、初级的形体操,或只是一些简单伸展动作。这些轻运动能帮助身体血液顺利流通,缓解压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对腹腔施压、避免将腿位抬得过高。如果感到疲劳或发现出血量突增或暴减的情况,需立即停止运动。经期第4-5天,身体开始恢复,此时可以开始进行慢走、慢跑等有氧运动。(王宛璐 蔡蕴琦)

【编辑:朱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