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财政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
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贾康认为,这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责任。
贾康指出,对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财政责无旁贷。公共财
政最基本的定位,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其公益性、公平性。“我国财政经济实力近年来不断增强,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解决包括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内的民生问题,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贾康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研究员高培勇说:“新医改方案对政府投入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通过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社会投资、转变投入机制、加强资金监管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保障了投入的有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认为,新医改方案在强调政府主导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政府购买服务要让群众得实惠
“3年内为支持五项重点改革新增投入8500亿元,充分显示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资金如何确保花在老百姓头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主任、副教授金承刚指出,新的医改方案也提出要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和绩效考评,这是提高投入效率,让群众得实惠的有效措施。
金承刚认为,推行购买服务,保证将政府投入转变成有效的服务,需要进行绩效考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群众是否得到了符合质量规范(标准)的服务,这部分是产出;二是服务是否有效,当群众得到服务后,其健康状况是否有所改进,这部分是结果。这两个部分的绩效考评,保证了政府购买的服务能够落实到人群的头上,而且是有效的服务。
因此,数据成为绩效考评的关键。金承刚说:“如果没有真实的数据,绩效考评将变质成为一个繁琐的、造假的、带来额外负担的管理要求。因此,绩效考评成功的关键是可靠、真实的数据系统。”
如何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效率
医改方案明确提出,政府负责其兴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以保证城乡居民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尚希说:“由此可见,对于公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将加大投入。但是,加大政府投入,并不意味什么都由政府‘包’起来”。
如何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前提下,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呢?刘尚希指出,这就需要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概括起来,就是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其中既有激励,也有约束,关键在于一个“核”字——
一是核定工作任务。依据基层卫生机构现有能力、辖区人口情况以及历年状况,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核定收支情况。在核定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其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经常性支出,按一定标准进行核定;同时核定服务收费,如来自医疗保障的付费和个人的付费等。通过测算得出一个“标准收支”,这个标准收支成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补助预算的依据。三是绩效考核之后给予实际补助。对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其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收支差额由政府在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并可以预拨部分资金。同时要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并决定实际拨付的补助款项。
提高新医改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刘军民指出,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引导和调控手段。
“在投入方向上,新的政策供需兼顾,突出了重点。在国家安排支持的3年五项重点工作的8500亿元医改资金投入中,约有2/3要用于需方,如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等,这些资金直接与群众的接受卫生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相联系,使城乡居民最直接地受益。”刘军民指出,用于供方的投入,其着力点也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刘军民指出,在投入方式上,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改革公立卫生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主要以服务量和工作绩效的考核情况来进行补偿,体现促进效率和奖惩分明的激励性原则。
“新的指导性政策是‘核定收支、核定任务、差额补助’,这就迫切需要以真实、有效、充分的财务和会计信息为基础。”刘军民说,在当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是积极探索注册会计师审计披露和代理会计核算工作,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的透明度。(记者 杨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