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6成女性"性福感"不够 "周末夫妻"现象普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中国近6成女性"性福感"不够 "周末夫妻"现象普遍
2009年04月18日 14:11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孔老夫子早已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大多数人已经不为“饮食”发愁的时候,“男女”,即当下俗称的“性福”问题,越来越得到普遍的关注。日前,由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人口协会共同发起的“中国女性性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女性的“性福”状况并不乐观。其中,有将近6成的被访女性表示自己的性生活质量不高,将近一半的被访女性表示自己在夫妻生活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将近四成的被访女性在回答“目前丈夫或性伴侣的性功能状态”时,选择了“一般”、“不太好”或“不好”;此外,有52.3%被访女性的月均性生活次数仅为“1-5次”, 32.8%的被访女性做过“1次流产”,18.6%的被访女性做过“2次或以上”流产。

  来自北京的著名青年性学家李扁、来自上海的社会学者何风在接受女性周刊时都指出,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性福”隐晦、私密、甚至负面的价值判断所影响,大多数的中国女性依然“谈性色变”,不敢在他人乃至丈夫面前承认或谈论自己的正常欲望,这是直接导致女性“不性福”的重要原因。当然,丈夫们也要对这种“不性福”负责,除了把工资拿回家这样的表面文章之外,他们还要接受另一种如何取悦、如何配合、如何倾听妻子的“丈夫教育”。

  近6成女性“性福感”平平

  记: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17%的女性对性生活“不满意”,12%“不太满意”,39%“一般”, “比较满意”的占18%。 “很满意”的仅占14%。也就是说,将近六成的中国女性认为自己的性生活质量一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数据?

  李扁:我看这个数据不错,基本反映了事实真相。这个问题被提出来,已经是一个重大进步。我有一个说法:本世纪的最初三十年,是中国人的情感重新发育的三十年,过去不敢启齿的问题,现在被拿出来公开讨论。站在历史的角度,从一个比较大的尺度来看,我对此很是满意。至于调查结果,六成女性对性生活不满意,这说明我们的性文明建设,很有群众基础。

  何风:单纯从数据上看,“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占到了30%多,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看整个受访人群,18-34岁的年轻人占到了70%以上,而这个群体应该是性生活相对比较活跃的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她们对性生活的满意度还在这种状态,就不能够令我们满意了。至于比她们年长的女性群体,“性福”度也许更低。

  记:在回答“能否从性生活中获得愉悦”这个问题时,“几乎总有”者仅为7.6%,“经常有”者为37.1%,“偶尔有”者占41.4%,“没有”者为13.9%。另外,调查显示45.7%的女性在性生活中是“被动”的,只有5.2%的女性会“主动”。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女性不敢主动追求“性福”?

  李扁:这里面的核心问题,还不在于女性是主动还是被动,而是在于她们对性的价值判断。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负资产,一个主要的成分,是一个思维定势,也是一个价值观——当然西方也一样——那就是,对于冲动,我们的评价是负面的;性冲动,则承载了几乎所有的批判和污水。既然性是丑事,当然做起来理不直,气不壮,最大的心理障碍在这里。

  何风:在是否“主动”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比如,性价值观的问题、性知识的问题,等等。在传统观念上,“性福”历来是男人的特权,女人的“性福”是被忽视、压抑、否定的,她们得不到必要的知识文化和社会支持,哪怕是现在。

  “周末夫妻”现象非常普遍

  记:受访者的月均性生活次数也不容乐观,“1-5次”者占52.3%,“6-10次”者占41.7%,10次以上只有6%。我注意到很多夫妻都笑言自己是 “周末夫妻”,平时太忙了,只有周末才有空过夫妻生活。

  李扁:这里面有个技术问题。性生活不仅是一种生理冲动,它还是伴随着激情的,夫妻之间如果没有了激情,只剩下亲情,那么就很对再对性生活感兴趣,每周一次例行公事就已经不错了。有一种说法,爱情的激情期也就8到18个月,或者说最多只有三年,这个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就好比说,小孩子总是很高兴,为什么?他的胸腺较发达,到青年时期,这个胸腺急剧地缩小,那种与生俱来的欢乐也就悄然地消失了。

  何风:有时候小孩确实会成为夫妻生活的“第三者”。有位妻子就跟我诉苦,她的小孩才一岁多,她每天要正常上班,回到家还有一大堆要围绕孩子做的事情,洗奶瓶、喂饭、哄孩子玩耍、睡觉,等孩子睡下了,她已经累得爬不动,当丈夫要求过性生活时,她丝毫提不起兴趣来,这引起丈夫的强烈不满。但我们分析一下,首先,当她在围着孩子忙的时候,她丈夫在干嘛呢?看电视、玩电脑。所以我建议她要求丈夫分担家务,这样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过性生活。此外,过夫妻生活也并不局限在晚上和卧室里,只要稍微开动下脑筋,就能发掘出很多夫妻生活的机会和场所来。很多“周末夫妻”的关系都是可以改善的,关键还是在于他们的性价值观,夫妻生活对他们的生活质量究竟占怎样的地位?他们愿意舍弃一些别的来发掘更好的夫妻生活的可能性吗?当然,我并不认为夫妻生活的次数少,质量就低,夫妻关系就不好,这中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婚姻质量的好坏,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但不是唯一的。

  记:调查中有组数据可能会引起男性的不满,因为近四成的女性在回答“目前丈夫或性伴侣的性功能状态”时,选择了“一般”、“不太好”或“不好”。

  李扁:这里主要是一个信心的问题。男性的性功能需要维护。这个维护,好比汽车保养。汽车保养是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服务,而男性性功能的保养,主要是体贴、耐心、爱心,一定要像母亲对待新生婴儿一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女性朋友做不到这一点。我赞成一个观点:没有没用的男人,只有没用好的男人。成熟女性完全可以通过对男性适当的沟通和引导,让双方都获得“性福”。

  男女两性需求各不同

  记:说到男女双方的“性福”,调查显示,在回答“带来性高潮的最关键因素”时,71.2%的女性表示“感情亲密”最重要,另有22.3%的女性选择了“性爱技巧”,也就说女性是把感情放在首位的,而男性最担心的是被说“不行”。

  何风:从婚姻的价值角度来看,亲密关系、同伴关系和责任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亲密关系的理解上,很多丈夫可能更注重直接的身体接触,性是最亲密的表达方式,如果遭到拒绝,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对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产生怀疑;而女性可能更看重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关怀和分担,她们更愿意通过建立彼此生活和情感上的依赖来体验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正是长期的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塑造产生的价值观不同,很多妻子才会投诉说,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吵架还没吵完,他就想着那回子事儿了! ”其实,这并不是丈夫的“兽性大发”,而是他向你求爱的一种表现。

  另外,我有时候在思考,对于男性伴侣性功能的满意与否,女性的标准在哪里呢?事实上,我们从小的性教育是缺失的,究竟怎样才是好的性,男女之间的生理和性心理等等重要知识,我们都是缺乏的。这样的文化环境,一方面使很多女性对于男性的性能力有过高的期待;另一方面,男性在这样的文化压力下,稍有不慎,就会紧张、不安、自卑,从而性功能障碍。

  “丈夫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潮流

  记:有一组数据非常惊人:尽管86.2%的女性都知道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但仍有32.8%的女性做过“1次流产”,18.6%的女性做过“2次或以上”流产。

  李扁:我们整个社会对流产已经见怪不怪,首先源于我们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无论是道德伦理上,还是医学上,都对流产抱无所谓的态度,还有商家做“无痛人流”广告,这对没有经验的女性造成严重误导,她们也会认定流产就是一个小手术,直到事后,她们才知道对自己的伤害有多深。

  何风:我们现在也在提倡,女性避孕,男性有责。很多有过流产经验的女性都说,她们在发生性关系时也很害怕怀孕,但因为男性不喜欢戴安全套,她们也就抱着侥幸心理,这里还可能有担心两个人关心破裂的成为。这与前面女性在性生活中多半处于被动地位是相通的,什么都是男性说了算,女性丧失了应有的发言权,合理的卫生和自我保护措施在男性话语权下被忽视。事实上,很多男性没有意识到,使用安全套,既是对女性的尊重,同时也是男性的一种自我保护,它不仅仅是避孕,也是防止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

  记:“中国女性幸福调查”在中国尚属首次,这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除了女性自身还需要进步之外,有种说法就是要对男性进行“丈夫教育”,教育男性除了赚钱养家之外,还要提高整体素质,比如如何保证美满的夫妻生活。

  李扁: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有近6成的中国女性觉得自己“不性福”,那么相对而言,也会有一半的中国男性要面对“性福”障碍。但是我们的整个教育思路还没有跟上,社会对男性角色的培育,还处于怎么吃好饭、怎么升官发财等方面,至于怎么做一个好丈夫,做一个完整的男人,这个环节上的教育是很欠缺的。重视男女两性的“性福”,既是社会进步、也是个人人格觉醒的一种表现。我们需要有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呼吁男性来倾听女性的声音,呼应女性的需求。

  何风:男女两性的关系永远是互动的。因此,在倡导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今天,在为女性解脱思想枷锁的同时,解放男性也是十分必要的。让男性从单纯追求名利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为男性气质的困扰寻求出路的重要环节,就是赋予男性追求家庭幸福、个人成长、心灵和情感诉求的权利,打破性别两分法的统治地位,为人们创造更加宽松的个体存在空间。□晚报记者 孙立梅 报道

【编辑:张哉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