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治死人下乡再操刀 医院“走穴”风拷问医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酒后治死人下乡再操刀 医院“走穴”风拷问医德
2009年03月30日 13:35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2003年酒后“走穴”操刀,造成一名骨折病人失血过多身亡,到2007年私自到乡镇医院参与手术再惹医疗纠纷,知名骨科专家、天津医院医生于建华近年来两次卷入“走穴”风波。

  “走穴”,这一原指“演员为了捞外快而私自外出演出”的现象,如今在医疗界愈演愈烈。从“安徽宿州眼球事件”中9名白内障患者因术后感染被摘除单侧眼球,到浙江平湖严亚珍被“错割5个器官”卧床后半生;从北京杨卫忠被误诊患癌以致右肾遭误切,到朝阳医院麻醉科医生张汝金在不具资质的诊所实施麻醉致人死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医生“走穴”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已占到医疗事故总数的1/10。

  手术刀竟成砍向病人的“屠刀”

  2003年10月27日下午,于建华利用下班休息时间,到天津大港医院为患者齐喜文实施“左侧骨盆陈旧性骨折”手术,谈好报酬为2000元。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术前于建华和副主刀医生在用餐时,竟然向陪餐的患者家属要酒对饮。

  据死者父亲齐月生回忆,手术后被推进病房时,齐喜文手术部位还有2根引流管在向外淌血,20多分钟时间里就流满了2便盆。但就在病人流血不止的情况下,包括于建华在内的6名医护人员仍在继续喝酒。即使得知病人情况有变,酒酣耳热的于建华也不是及时回医院查看处置,而是回了市区。直到次日零时30分齐喜文因失血过多死亡后,于建华才匆匆赶回病房。

  经天津市大港区医学会鉴定,由于术前对手术的复杂性和疑难程度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术中和术后抗休克等治疗不力,造成患者失血性休克,多脏器衰竭死亡,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最高级)。

  事发后,大港医院一次性赔偿齐家人26万元,于建华停职检查。但是,一条鲜活生命的离去,并没有让这位骨科专家停止逐利的脚步。4年后,于建华再次因“走穴”惹上医疗纠纷。

  2007年11月30日,于建华赶到天津武清区一家名为“王庆坨医院”的乡镇卫生院,为右股骨干骨折患者张培银主刀手术。7个多月后,患者感到骨折处肿胀疼痛,武清区中医院出具的诊断书明确记录:“内固定物断裂,骨折未正常愈合,建议二次手术取钢板,植骨。”

  张培银对半月谈记者说,此后他们多次找到王庆坨医院,院方于2008年8月再次请来于建华。于建华看完片子后表示手术没有问题,但骨折处的疼痛已折磨得张培银痛苦不堪,右腿肌肉也明显萎缩。

  “9月11日,我们去天津医院找于建华,当地一家媒体派记者以患者家属身份同行。”据张培银的妻子李秀英回忆,于建华在一番检查后肯定地答复说“不用二次手术”,整个过程也没有填写病历。

  9月18日,受病痛折磨的张培银来到以创伤骨科闻名的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断结果为“内固定折断,建议重新手术”。12月8日,积水潭医院诊断再次显示:张培银“右股骨干骨折后,股骨畸形愈合(内翻),膝关节退行性变,股骨干异位骨化。”

  至今,张培银的二次手术依然未做,行走时仍不得不拄着双拐。

  利益作祟各取所需,合力导演“走穴”乱象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医生外出会诊,医院和医院之间要有会诊手续,医生应该经过所在医院同意并登记备案后,才能出诊。不过,由于私下“走穴”比通过“医务科”外出会诊能获得更可观的手术报酬,在逐利意识驱动下,一些医生更热衷于私下“走穴”。

  天津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科医生说,一名外科主任每月从医院领到的全部收入约1万元,但“走穴”做一个手术就能得到两三千元报酬,有时还有“红包”,以每周“走穴”接一两个手术计算,灰色收入十分可观。

  然而,“治病就像接力跑,是由诊断、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康复4个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常委、天津肿瘤医院副院长李强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李强认为,再权威的专家也只能解决其中一个环节,或在某一环节起关键作用,而无法解决其他3个环节。但一些“走穴”专家往往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医疗失误风险大大增加。

  正如大港医院负责人坦承,于建华作为骨关节专家,对于骨盆手术并不十分内行,术前估计严重不足,原定3小时的手术最后持续了近9小时,加大了手术风险。一位骨科医疗专家在看了张培银的骨折X光片后惊问:“作为骨关节专家,怎么这种超范围的手术他也敢做呀!”

  而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选择在小医院让“走穴”医生做手术实出无奈。李秀英说:“我分别咨询过市级医院和区级医院,手术治疗都要花几万元。为了省钱,我们只能到王庆坨医院做一万多元的接骨手术。”

  齐喜文死亡医疗事故发生后,大港医院方面曾表示,骨盆手术是高风险手术,作为二级医院,大港医院承担这种手术有一定难度,当时就应该把患者转到更高一级医院。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优质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大医院,中小医院所能接治的往往是小病患者,治疗费用也不会太高。”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陈月生说,为招揽和留住病人,一些中小医院会不顾条件和能力限制,力邀大医院医生“走穴”,冒险开展超能力范围的手术,以期“肥水不流外人田”。

  长期从事医疗法律服务的律师于志宏告诉记者,三级医院各有能力所及的诊治范围,然而在医疗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激烈的竞争早已把病人变成了医院眼中的资源和效益。

  “走穴”屡禁不止折射医德滑坡

  为遏制医生私自“走穴”行为,2005年卫生部出台《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未经所在医疗机构批准,医生不得擅自外出会诊,可现实情况却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医生“走穴”现象愈演愈烈。

  在各地许多农村卫生院门口,都可以看到“某某科专家本院应诊”的牌子。知情人透露,这些医生是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下来“走穴”的,有的是固定时间来做手术,有的是电话随叫随到。

  医生“走穴”屡禁难止,暴露出当前医德医风的急剧滑坡。天津某知名三甲医院院长曾这样对半月谈记者说:“现在的医院,回去把自己所有的医生拨拉一下,有一半没个医生样。有的医生只看病历和片子就敢贸然下诊断、动手术。”

  在利益诱惑面前,有些医生“病”得不轻。那句“我要清清白白地生活和行医”的希波克拉底(古希腊著名医生)誓言早已被这些人抛在脑后,为赚取外快纷纷“走穴”。从收受红包到索要回扣,从过度医疗到虚高收费,从开大处方到名医“走穴”,医疗市场的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患者的正当权益,也玷污了“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

  采访中,一些老百姓直斥:一大批豪华大楼拔地而起,世界一流医疗设备比比皆是,这些靠什么投入?靠的是药品的高额利润、过度检查和虚高收费。十几年间,一个阑尾手术的住院费、手术费、治疗费能从100多元飙升到没几千元下不来。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蔡声霞认为,医院和医生以牺牲医德为代价一切“向钱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医疗市场化改革和医院的公益性质发生尖锐对立时,医院和医务人员本能地选择了经济效益至上。事实上,一些医生的医德丧失,正是与医疗机构的要求、默许、支持甚至放纵密不可分。

  专家们认为,医德滑坡的重要原因是制度“失范”。“诊治”医德沦丧,仅靠医生自律远远不够,还要有制度建设的刚性约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加快制度建设,对违规行为严格问责,用体制的力量遏制医院和医生的逐利冲动,用制度之剑整肃日渐失色的医德医风。(记者 刘元旭 张涛 黄会清)

【编辑:王赛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