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市发布相关消息称,上海市民各项主要健康指标继续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2008年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81.28岁……今天上午,来到由本报联合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网新闻采编中心推出的2009第二届上海市 “民生访谈”,与本报记者等畅谈与民生相关的医药卫生改革等各项新举措,指导市民科学就医,解决“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
继上海重点打造“15分钟就医圈”之后,今年本市将试点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通过“5+3+1”模式等,计划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成功打造“1560”就医圈,基本达到中心城区居民步行15分钟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郊区市民60分钟可到达三级医院,使得上海人的就医更为便捷、优质、安全。
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到2020年,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今年,市卫生局将结合本市实际,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全体居民都能公平获得适当的、负担得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改善群众健康水平,建成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
现场实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上海率先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人人享基本医疗服务
记者: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日前国务院通过新的医改方案,这对今后市民就医将产生何种影响?
徐建光: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看,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部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导致看病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一部分群众依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较重。上海虽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保障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8年,仅农民保障率就达98.5%,人均筹资达500元,居全国最高,但也存在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药品零差率减少药费支出
记者:新医改方案提出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安全性和可及性。去年起上海开始试点药品零差率,降低市民购药价格,今年这方面有何新措施?
徐建光:与非基本药物的不同点在于,基本药物将大大压缩流通环节,实行招标采购、集中配送,避免出现药价虚高现象。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要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以进一步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的负担。今年,市卫生局将积极协调发改委、财政、医保、物价等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
本市自去年10月1日起,率先在郊区1760家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12月28日起又在全市2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166种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运行至今进展良好。据初步估算,一年将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患者减少药费支出高达1.65亿元。今年要继续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逐步扩大“零差率”覆盖的药品范围,同时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药事管理费”。
鼓励医学生远郊医院工作
记者:最近本市推出居住证转户籍政策,上海在推动医生向郊区发展方面,有没有待遇或职称方面的优先考虑?
徐建光:我们正在研究吸引优秀的医务人员到远郊从事医疗工作,希望吸引全国各地医生到上海,在这方面将推出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鼓励一些医学院学生在远郊医院安心工作,他的住房、晋升和工作待遇等,我们都有非常具体的吸引政策。
医疗卫生联合体试点
记者:在上海大医院看病,给人的感觉总是排长队,今年卫生部门将如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徐建光:过去我们实行定点就医、分级医疗制度,小病轻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大病重病才到大医院。2000年医保制度改革后,取消定点医疗,居民持医保卡在全市医疗机构可自由就诊,加上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报销比例差距不大,许多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都到大医院诊治,导致三级医院人满为患。部分患者一天内在不同医疗机构重复就诊,严重浪费医疗资源。
三级医院忙于应对普通疾病,不利于充分发挥诊治疑难杂症、开展医学科研的应有功能。最近,市卫生局正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基本思路是构建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由若干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在组建联合体的同时,还要实施居民选择联合体定点就医,医保以联合体为单位按定点人数总额预付,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和医保报销比例等综合改革措施。一方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给他的支付比例更高,老百姓自己要支付的比例更低,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以后建立联合体,也让市民有选择,如果选择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里不管是一级医院、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自付比例低一点。这项改革有助于建立一个节约医疗资源的机制,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形成有序的就医秩序。我们考虑今年主要是做方案,并选择部分区县开展试点。
外来人口同享免疫接种服务
记者:新医改方案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在上海新生宝宝享有很全面的计划免疫服务,本市外来农民工子女是否也享有与市民同样的免疫接种服务?
徐建光:上海积极开展外来人口免疫规划服务,本市外来人口享有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服务。 2006年起,上海全面实施“外来人口免费免疫”政策,针对农贸市场、工地、民工学校等外来人口集聚地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外来人口对免疫规划和免费接种政策的知晓率,提升外来人口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主动性,接种率逐年上升。目前,外来人口的调查接种率已从2001年的60%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99%以上。
本市已将免费接种的 “8苗防9病”扩大到“11苗防12病”(“11苗防12病”指可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甲型肝炎等12种传染病),为适龄人群增加免费提供甲肝疫苗、麻腮风疫苗、流脑AC群疫苗、无细胞疫苗白百破接种服务。扩大乙肝疫苗免费接种人群范围,在现有基础上将免疫规划内乙肝疫苗接种人群扩大至≤18周岁人群;按照自愿接种的原则,逐步将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对象扩大至在本市居住满6个月以上的常住人群。通过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和保持高水平接种率,本市疫苗可预防疾病连续十多年被控制在历史低水平。
不出社区可享中医药服务
记者:推拿、针灸、刮痧等传统中医项目,深受市民喜爱。继去年中医中药进社区后,今年将有何具体的推广措施?
徐建光:为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使简便实用的中医诊疗技术更大范围服务于临床,自2005年起,连续3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招标了12项中医特色明显、疗效突出、有利于临床使用推广的专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项目,成立了由全市知名三级医院适宜技术领衔专家组成的 “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推广与应用讲师团”每月赴各区县为社区医务人员传授专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3年来,讲师团培训已覆盖全市19个区(县)、2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积培训社区医务人员1463人次。全市33家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126家社区中医药服务达标建设单位均配备了中医适宜技术设施设备,能积极开展4种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门诊量稳步上升。今年,我们将继续遴选5项中医药专项适宜技术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并全面开展普及型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工作,加大中医药保健养生、食疗药膳等宣传和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