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虚假广告利益链:演员扮演专家代言医药产品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揭示虚假广告利益链:演员扮演专家代言医药产品
2009年02月10日 08: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导演,还要演员吗?”

  “你什么价啊?”

  “一场广告,全包五百。”

  “有点贵啊!”

  “不贵,经纪人公司里有我的照片,不信你去看看,到那儿价格至少翻一番。”

  ……

  这样的情景,经常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上演。演员扮演医学专家代言医药产品,成了虚假广告利益链条的重要一环。

  个别药企靠广告炒作牟利,许多演员靠“扮专家”赚钱,影视公司靠策划、拍摄广告分一杯羹,电视台靠播放广告创收——虚假医药广告利益链条就这样形成了,而埋单的,是广大上当受骗的患者、消费者。

  扮演“医疗专家”,比当群众演员来钱

  2月8日下午,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站着一群等待接活儿的群众演员。一位眉毛花白的老者,在人群中特别显眼。他不时与身边的同伴交谈。下午5时,到了“下班”时间,不见前来招人的影视公司,老者与同伴告别,骑自行车离去。

  这名老者曾在“亿康纳米能量杯”广告中扮演“患者”。而那些经常扮演“医疗专家”的演员,也不时出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等活儿。对这种现象,影视公司也乐见其成,一来可以直接面试,二来演员的酬劳比经纪人公司的报价要低。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去接医药广告。来自湖北的28岁小伙子程五洲,在北影厂门口“漂”了快一年,他就对此不屑一顾:“我从来不接医药广告,几乎都是骗人的,档次太低,我不能因为这个毁了自己。”

  程五洲说,扮演专家的演员以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为主,“他们不愿意做、也做不了电视剧中的群众演员。这些老爷子出来混,主要就是扮演专家。扮演专家来钱,比当普通群众演员挣得多。”

  网民“人肉搜索”发现,在“亿康纳米能量杯”广告中扮演“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陈伟明专家”的老人,还曾在“华佗延寿酒”广告中扮演“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关新良教授”,其真实身份是北京某单位退休干部吴某。吴某插过队,当过兵,后来转业,退休时享受科级干部待遇。

  在北影厂门口等待机会的老人中,老常堪称异数。他一般不愿意接国内的医药广告,嫌影响不好,唯一接的一次医药广告是为韩国某家药企拍宣传片。老常说:“那次虽说是在国内拍,但是在韩国播放,为了这个,我还学了几句韩语。”

  虽然一般不接医药广告,但如果出价在1500元以上,老常表示可以考虑:“谁也不会和钱有仇。现在风头紧,大家都躲着。但要是有熟人介绍,风险小、价格合适,我照样可以拍。风头过后,一切还会正常。”

  据知情人士透露,医药广告的拍摄也有“淡季”。每次广电总局大力整治医药广告播出时,前来招人的影视公司就会锐减,但平均下来,来北影厂门口招演员拍摄医药广告的影视公司,一个月不少于10家。

  扮演“医疗专家”,要像“知识分子”

  据悉,虚假医药广告的制作有一套分工细致的专业流程。经公关公司介绍,药企和影视公司建立联系。在获取药企的产品说明书及其想要达到的广告效果后,影视公司就会开始发掘“卖点”,包装药品,策划广告方案。部分经营能力强的影视公司,可以绕开公关公司,直接与药企谈“生意”。

  “有一张说明书就行,药品、厂家资料都不需要,只要知道成分、主治什么病,我们就能发挥,把它包装为灵丹妙药。”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策划方案通过,拿到药企的广告制作费用后,影视公司就开始一系列分工协作。根据策划案,创意部门写剧本,导演挑选演员,摄像准备拍摄器材,行政部门联系拍摄场地。动画人才也很受欢迎,如果配播一段药物在体内作用机理的动画视频,视觉冲击力更强。据了解,仅北京市,专门策划、拍摄医疗广告的影视公司就有上百家。

  导演挑选演员的环节很重要。某影视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扮演医药专家,形象要像“知识分子”,最好儒雅一点儿,普通话发音要标准,年龄最好在50岁到65岁之间,最好头发花白,“看起来更渊博”。为了提高广告的可信度,主持人、“专家”、“患者”的角色必不可少,最好有“观众”,甚至还需要一个充当背景的、不停接电话的“护士”角色。

  扮演“专家”等角色的演员都没什么名气,若非网民“人肉搜索”,很少会有人留心。例如,曾在电视剧《任长霞》中饰演刑侦专家的李兆民,在广告中成为“山东东方男科医院专家”、“中国高原生物研究院院长”等。

  业内人士透露,老“专家”们往往在数家影视公司兼职。他们熟悉套路,面对镜头可以侃侃而谈。根据形象气质、表演水平,“专家”被分为一线和二线演员,水平高的演员一个广告能挣数千元,水平一般的则在五百元左右。根据产品特点,医药电视广告制作成本一般从两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用三四天的时间找演员和场地,一天完成拍摄,加上后期制作,一部广告片在两周内就可以完成。

  这些速成的广告片,在一些地方电视台“轰炸”之后,往往会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并迅速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然而,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功效未必像广告中说的那么玄乎。上当受骗的观众里,有人开始怀疑这些在广告里吹嘘的“专家”。

  2月初,一篇名为《广告中面貌一样名字不一样的骗子》的帖子在网上引发“人肉搜索”,发帖者是济南人于良新。他发现某糖尿病药品广告里的医学专家“孙仕友”,在另一个广告里是“中国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吕青教授”,换个频道,他又变成某纪念钞广告里的钱币专家“孙云”……此“专家”被网民称为“变脸狂人”,已被发现拥有6个不同领域的“教授”、“主任”头衔。

  据业内人士透露,“老专家”们被网民曝光后,影视公司开始起用年轻演员,30多岁,“留洋博士那种感觉的”。

  “许多地方电视台,都靠医药广告养着”

  近日,许多省级电视台卫星频道的某些时段,形形色色的医药广告里,依然活跃着口若悬河的医学“专家”,一些人还是“洋面孔”。据记者调查,不少地市级电视台,“伪专家”的广告更比比皆是。县级电视台除了本地新闻节目以外,自制节目很少,剩下的时段,除去电视剧,均是各路“专家”在广告里表演。一些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也在这种广告节目的制作现场“走穴”。

  “电视台的广告中心也参与其中,他们与药企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许多地方电视台,都靠医药广告养着呢。”广告从业人员年某向记者透露。

  “如果电视台严格审核广告内容,不给虚假广告提供播出平台,演员扮专家的低档次广告也就没人拍了。当然,这样做会影响电视台的广告收益。”深谙行业规则的北京某文化传播公司经纪人方某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认为,在虚假医药广告中,电视台的角色很不光彩。“从法律上说,电视台存在广告审查取证难的问题,但只要播了虚假广告,电视台就负有连带责任,要接受事后处罚。从道德上说,广告内容真实与否,电视行业很清楚,他们利用媒体的区域分割以及电视受众的弱势地位,赚着昧心钱。”展江说。

  于良新在搜集证据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内容低俗、夸大疗效的医药广告,主要在地市级、县级电视台播放,“欺骗的对象主要是信息渠道少、收入低的弱势群体。一旦上当,投诉都无门。”于良新为此很痛心,所以才在网上发帖,提醒人们不要相信假专家在广告里忽悠。

  演员扮专家的丑闻被网民进一步“人肉搜索”后,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通知电视媒体,将网友曝光的虚假广告全部停播,并加强对此类广告的立法查处工作。

  2月9日,记者以广告公司的名义,联系山东省某市级电视台广告信息中心。得知记者希望在该电视台播放医药广告后,一名男性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审查很严,工商管得也严,另外全国两会快要召开了,所以广告中不能有病人,也不能有专家。随后,他要求记者将样片传给他,由他交给领导审查:“如果你的广告手续齐全,还是可以的。我们会给你尽量修改。” (实习生 丁先明 本报记者 宋广辉)

【编辑:王赛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