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上协和”要成为过去时了。近日,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未来两年内要普及常见病、多发病的社区首诊,否则医保不予报销。
此举一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人认为这将改变大医院“夜不归宿挂号忙”的现状,“大病去医院,小病去社区”无疑是解决“看病难”的有力保障;可也有不少人由于质疑社区医院的服务水准,认为首诊先去社区剥夺了百姓看病的选择权,“是拿人命开玩笑”。
宁可自费,也不愿去社区?
“以后去社区医院看病能报销70%了!”65岁的吴奶奶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喜不自禁,“挂号不用排队,医生也不会三五分钟就把你打发了。真是件好事啊!”吴奶奶的话赢得了不少“老病号”的共鸣。慢性病病人因为经常要去医院拿药、随诊,因此社区医院方便、省钱的特性正合了他们的心意。
可吴奶奶的儿子小李听到消息后,担忧之情溢于言表。“能省钱自然好,可以后去大医院看病就更难了啊。再说了,现在社区医院,设备不齐全、好药也用不上,怎么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和小李一样,不信任社区医疗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都说,哪怕大医院一分报不了,也乐意去那自己掏腰包。
即使是一些医务工作者对此也并不乐观。“让社区医院更好地发挥基础服务的功能,对综合医院的医生来说自然是好事,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课题研究上,治愈更多的疾病也就指日可待了。”一位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告诉记者:“可医学是非常复杂的事,很多大病开始时症状很轻微,如果因为在社区医院首诊而被耽误了病情,谁来负这个责任?因此,常见病、多发病如何界定,是否需要急诊如何判断,能否顺利、及时地转诊恐怕都是问题。”
社区首诊提高就医效率
事实上,理想中方便、快捷、经济的社区医疗模式,给老百姓带来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是实行这项政策的初衷。”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粱万年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常见病、多发病如果在社区就能解决掉,‘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自然也就能迎刃而解了。”他希望老百姓能理解,“强制社区首诊”并不是为了控制老百姓看病。“实际上,八九成上大医院的病人,是没必要直接去那的。”
粱万年说,在社区首诊其实是很多发达国家的通用做法,就是要控制无序的流动。英国超过90%以上的居民由社区全科医生提供24小时预防、诊断和初步治疗保健服务,除急诊外,一般专科治疗均需通过全科医生转诊;在美国,居民有病必须先看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如病情严重要去大医院就诊,患者须持有全科医生的转诊单,直接去大医院就诊,医疗花费将无法报销。
“我也为这项举措叫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毫不犹豫地说,这将极大缓解大医院的门诊负担,为疑难杂症的研究诊治腾出时间。虽然短期内会影响大医院的收入,但毕竟“人人看病上协和”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而是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的表现。“采取行政措施规范就诊秩序,分流病人是各国都在做的事,这个方向没错!”
社区首诊好,但不能光靠强制
不过,谁也无法否认,如今的社区医院依然是眼下中国医疗格局中最尴尬的部分,缺乏资金保证、人才流失严重、举步维艰,再加上和社区居民联系不紧密,从而乏人问津。也因此,有人也读出了“强制”背后的一份无奈。“之所以现在要强制在社区首诊,主要是因为如果‘不强制’,那就恐怕没人去了。”可是,光靠强制就有用吗?
“要我说,强扭的瓜甜不了。”在中国全科医学理论主要创建者、资深社区卫生服务专家吴春容看来,新加的这道“关卡”说不准还会恶化医患矛盾。“你想,要想到大医院就诊,又能报销的话,就只能通过社区医护人员开具转诊单,便会产生医生不愿开,患者硬要开的矛盾,吵架的可能就更多了。”
“况且,如果真的强制,大家以后上大医院看病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更不能排除有人为了拿到转诊单给医生送‘红包’,部分医生也可以靠转诊牟取私利,从而滋生新的医疗腐败行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甲医院医生认为。
强制大家想要报销就必须在社区就诊,可能会形成垄断。这是让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更为担心的问题。“我国绝大多数的社区服务机构都是公立的,它们没有竞争压力,不会想各种办法去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其服务质量可想而知!老百姓想要从那里获得优质的服务,恐怕是难上加难。”
如何才能当好“守门人”
“病人又不傻,如果社区看病又快又好又方便,为什么不去?想要让大家把看病先去社区当作‘习惯’,而不是被强制的无奈,还是得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能否提供优质的服务。”北京大学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说。
他认为,强制性社区首诊的同时,政府也就提高了去大医院享受高端服务的成本,等于优化了医疗资源,实质上解决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如果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充满活力,社区医生素质能力高,有完善的转诊机制等,老百姓会自愿选择到社区就诊的。”
但即使是“社区强制首诊”的提倡者梁万年也曾坦言,目前北京全面实行社区首诊还面临一些障碍,主要瓶颈是社区的卫生服务和诊疗水平,社区医生和国外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在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的方式方法上有较大差距。虽然目前覆盖北京市城乡的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5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逐步具备预防、诊疗、追踪管理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但限于全科医疗对社区医生的特殊要求,相关工作注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而在刘国恩看来,社区医院想真正承担起人们健康“守门人”的重任,首先,必须约束行政机构配置资源的空间,多发挥医保、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其次,必须提高社区的医疗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医学院毕业生为何还不愿到社区去?这与中国医生只能在一个地方行医有关。要想吸引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区医疗,就应该允许医生自由执业。”一方面,让医生既能通过社区服务创业,又能在大医院获得足够的锻炼机会,拥有医生这份职业带来的前景;另一方面,也让社区居民不跑远路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如此两全其美,才可能从根本上发展中国和谐、充满活力的医疗市场。
最后,鼓励大医院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王拥军说:“如果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从属于大医院的,那大医院肯定会派更多更好的医生、管理人员下到社区,这不就能较快帮助他们提高水平了吗?” (作者:江大红 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