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残奥会圣火将在上海传递。在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座城市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也格外受关注。
申城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公共场所的盲道、无障碍卫生间到残疾人家庭的零门槛、低灶台,都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近日,记者走访一些公共场所和小区,发现无障碍设施普及率已大大提高,但一些设施被占用或闲置状况仍有发生。
小区无障碍设施清障
“自行车终于挪地方了,这下我出门方便多了。”家住张杨路一小区的王老先生前年中风后,一直需要靠轮椅行走。但楼下的无障碍坡道一直被几辆自行车占着,王老先生每次出门,都要辛苦保姆先把自行车挪开。“开始我向物业反映过,物业贴了告示,那几天自行车没了,可没过多久又停回去了。”后来王老先生除了就医,也懒得出门了。对此,骑车居民也觉得无奈:“停外面不安全,搬上楼又太累,不停那儿还能停哪儿?”最近小区新修了自行车棚,居民们自觉地把车停到车棚里。
无障碍坡道被占用的情况曾频频发生,一些居民楼前的无障碍坡道放了花盆,有的停了自行车。但记者这次走访发现,占用情况已大为减少,大部分无障碍坡道都能正常使用。在卢湾区海华花园,原来坡度较陡的无障碍坡道得到修整,让残障人士能轻松上下。在江苏路一小区,无障碍坡道上的花盆已被移走。
盲道仍有“盲点”
记者跟随盲人郑老伯出行,发现走不了几步郑老伯就得停下来。走在崂山路上,郑老伯手拿导盲棒,突然盲道就从脚底消失了,明眼人很清楚看到盲道在一米外接着出现,郑老伯却糊涂了,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跟在身后的郑老伯女儿说,平时都是他们兄妹几个搀着他走的,从不敢让老人独自出门。这盲道铺成时是连续的,后来修路、改建啊,就移位了,有的路段干脆就没了。
盲道不光有断头路,还有路障,包括停着的自行车,店家延伸出的小摊,盲人不小心就会撞到。就在郑老伯单独走的百余米路上,差点两次撞上自行车。记者采访沿途小店,店主表示并不清楚是谁停的自行车,他们“也管不着”。当记者问及是否知道那是盲道,不少店主和伙计都表示不知道那是专门给盲人走的。
无障碍电梯期待“提速”
采访中,家住控江路街道的残疾人范先生反映,地铁虽然有无障碍电梯,但等待时间太长。地铁口的无障碍电梯大多不是随时使用,需要按下电梯旁的按钮呼叫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为残疾人开启电梯。据范先生说,一般按下无障碍电梯边的呼叫按钮,至少要15分钟才会有回复。他出一趟门来回乘两次地铁,就得花至少一小时等电梯。
记者在南京东路地铁站看到,该地铁站有四个出口,其中一个因施工暂时关闭,但无障碍电梯只有一个。除了站内张贴的周边地图上有无障碍电梯标志,没有其他明确的指示标志。在无障碍电梯口,也没有服务人员出现。
据管理方称,无障碍电梯人工管理是为了节约用电、减少开支,同时防止一些四肢健全的人占用。对此,范先生认为,电梯不能随时使用,才使得使用的残疾人越来越少,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且有些电梯管理人员来开电梯时绷着一张脸,也让残疾人觉得不舒服。他希望管理方能提供更便利、热情的服务。
本市残疾人口为94.2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5.29%。为方便残疾人生活和出行,截至2007年12月底,本市共改建公共设施25150个、新建盲道2034.84公里、路口坡道42956个、社会福利机构改造543个,增设了过街音响信号装置、斜拉式升降装置等亮点项目。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