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公众一下子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但是,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发生在灾区,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
近日,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针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以前也存在,但是我们主要关注大学生的温饱、学业等问题,对他们心理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负责此次调查的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首席策划杨利平说,“地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针对一个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在危机还没有发生时就做好准备。”
大学毕业10年的刘先生,最近看到新闻,云南一名大学生因为担心拿不到毕业证而自杀。刘先生很不理解,“我大学毕业时没拿到学位证,但生活毕竟在继续,我会更加努力工作来弥补遗憾。”他感觉,近年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可能扭曲了很多大学生的心态。
很多大学生和刘先生有相同的感受,调查中,57.4%的大学生表示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就业。同时,也有53.4%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是最大的压力。此外,也有一些大学生的压力来自情感问题(27%)、人际关系(26.5%)、经济紧张(14.4%)以及父母(8.6%)。
北京科技大学大四学生刘渠(化名)今年刚刚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但他同样感觉压力比较大。他说:“我家在农村,读大学给家里造成的负担挺重的,毕业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幸亏考上了研究生。我准备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但是和以前的同学交流起工作的事情,我还是觉得挺自卑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压力之下,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除了人际交往障碍(59%),还包括抑郁(26.1%)、强迫症(24.3%)、忧虑(22.5%)和自卑(20.7%)等。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薇薇说:“看到周围的人都很优秀,我就会有压力,心情比较焦躁、郁闷,不想和别人说话。老觉得她们也不喜欢搭理我,我觉得自己情绪很不稳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马喜亭认为,大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本身就是一个要求独立和自我反思的重要阶段,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他说:“有的人比较孤独,想交往但不会交往,沟通就显得很重要。但是很多人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
马喜亭建议,大学生首先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尝试着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取长补短,通过交往积累经验。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他还建议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对解决心理问题很有好处。做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后,社会学习资源分社立刻组织了十几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推出一套《七彩人生——案例式大学生心理发展丛书》,试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应该学会应对和处理。通过阅读,大学生可以从别人的实践中寻求到自我问题解决的方法。”杨利平说,在书中,老师们整理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把大学生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成12类,每一类问题都有一本书告诉大学生别人是怎样应对的。万一遇到类似的心理问题,就知道去找谁,或者知道怎么做。
杨利平的看法得到了调查证实。本次调查显示,有12.4%的大学生把看书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渠道。此外,有更多的大学生(47.9%)认为疏导心理问题需要面谈,21.4%的学生还愿意通过网络来解决,11.4%的学生愿意电话咨询。
“面谈虽然是一种相对受认可的方式,但是对一些学生来说却构成更多的心理压力。”杨利平说,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这种反应,但是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应该大胆去咨询,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记者 陶涛 实习生 孙启莲)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