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郭长江(左一)率领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深入灾区,为受伤灾民检查伤病。 中新社发 曾利明 摄
重庆医疗救援队奋战在地震灾区。 中新社发 杨建平 摄
|
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郭长江(左一)率领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深入灾区,为受伤灾民检查伤病。 中新社发 曾利明 摄
重庆医疗救援队奋战在地震灾区。 中新社发 杨建平 摄
|
编者按:排户破牖、地裂山崩。在暴孽突兀的灾难面前,世人又一次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自身的渺小,但汶川大地震发生七天来,饱溢迸发的人性之光从未被灾难所丝毫掩盖。从教师到医生,从志愿者到自救者,从军人到武警,从专业救援到新闻媒体……正是他们的勇敢、爱心、坚毅与执着书写着中国人在大灾难中的心灵史。中国新闻社今天推出一组特别策划报道,以群体的形式为这些大爱与大勇留下历史的记录。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八日电 题:特别策划:医务人员群像:透支着生命点亮着生命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爸爸,我没死!爸爸,救我!”女儿求救之声,撕心裂肺。一个叫郝兴军的医生,却无舐犊之私,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孩子。
再回首,女儿已无生机。留给他的,只有女儿的破损了的红书包。废墟之上,他已呆坐了三天三夜。闻之者大悲,感叹其大德。
四川山崩地裂,时至今日,已有二十二万多条生命受伤,三、四万名医务人员正在全力参与一场生命接力赛。
脚底下、废墟里,就有这些医护人员的至亲。为了挽留更多的生命,纵闻父母妻儿之求救,他们亦难顾及。
身上溅满的鲜血,已来不及擦拭,声音嘶哑、嘴唇起泡、睡眠严重不足、体力透支,他们甚至还要饿着肚子赶路、做手术。
地震突临,在成都市妇产科医院,医生、护士没有忘记抱走育婴房里的宝宝。一批白衣天使守护着的帐篷里,住着四十六个产妇和婴儿。
这里的一个中年女性医务人员,从地震开始就忙着搭帐篷、安置伤员,直到晚上十点还没有回家。地震发生后的十个小时里,她始终没有得到自己孩子的任何消息。抹去眼泪,她回到帐篷里,继续照料着这里的孕妇、婴儿。
余震的晃动之中,简易产房里,十几名医护人员,为一个产妇接生,直至母女平安。
临盆在即的孕妇,从废墟里救出来,最终在帐篷里得以顺利生产。饱受地震折磨的川人,希望的“火种”又多了一个。
一个小男孩,强忍着痛,咬着牙,脸很脏,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双手紧紧抓住手术床的床边。为了配合手术,他硬是没有哭出来。其父其母,是否健在,仍难得知。
给他做手术的医生,顿感酸楚。医生们说,孩子的每一台截肢手术,都会撞击自己的内心,都会心疼流泪。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会保住孩子们的肢体。
一个废墟里,母亲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只有三、四个月大的小孩。弥留之际,母亲在手机里写下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护士,亦为之落泪。看着一些肢体残缺不全的小孩,一个医生说,自己心里憋得慌,“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强震,断电,屋顶瓦片掉落的声音,清晰可闻,地板不断地波动,门口就在身边。医生、护士却没有抛下手术台上的病人,独自逃生。
微弱的灯光下,阑尾切除,甚至复杂的心脏手术,依旧进行,直至做完。病人之子,跪地以谢之。
手术室里,灯火通明。只要病人送来,就立马抢救,谁也不愿意休息。医生、护士相当疲倦,一些医生帮病人包扎伤口时都快睡着了。
但,没有人抱怨。即便感冒、高烧,也会继续坚持抢救病人。他们好几天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睡得很少甚至没有床,还时常遭遇余震威胁。只有二十多岁的女护士,内急了只能用衣服遮挡一下,就地解决。
另外一位二十四岁的女护士,因为背病人转移,劳累流产。她只休息了二十多个小时,就再次回到了岗位上。
就在他们做手术、救人之时,自己的亲人还在废墟之下挣扎。四川青川中医院副院长陈圣堂,“我不能哭,我要坚强,十几个遇难者的家属更需要帮助。”在她工作的地方,丈夫刚刚殒命。
“那个时候,没想太多,能拉出谁,就拉出谁。”病人一个个地背下楼,而丈夫却还在废墟里。纵有悲情,这个女人的头发仍然一丝不乱,坐姿依旧端庄,眼神中透出坚强。
白大褂上,沾满病人的鲜血,红彤彤的,格外显眼。医生紧紧握住病人的手,安慰、鼓励她要坚强。
因为仓促上阵,一名女护士,甚至来不及换下高跟凉鞋。她蹲在一堆高低不平的废墟上,用手吃力地拉住一位幸存者。
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双腿被倒塌的楼房压在了楼板的夹缝中,不停地痛哭着呼喊救命。因为缺乏必要的工具,一时间难以被救出,一些医生、护士陪伴在她身边,不断地给她喂水、喂食物,鼓励她一定要坚强。
废墟上,帐篷里,白衣天使们接过了越来越多的接力棒。接力棒传到他们手上时,许多生命已经变得非常脆弱。他们撑起保护伞,为这些生命挡风遮雨,让微弱之火重新燃亮。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