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与来历,民间有很多传说,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一书,到晋魏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朝初,中秋节虽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大史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但仍传说是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盛行中秋赏月之风俗。据史书记载,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了明清,中秋节才已与清明节齐名,日后逐渐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之夜饮酒赏月,被古代文人墨客当作是一种风流韵事。这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可充分的体现出来:如唐代司空图《中秋》诗:“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白居易说:“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韩羽:“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等等,举不胜举。清风明月,相思怀念成了古诗词中最多出现的文字,历代人们对中秋之夜无月遗憾万千,如李朔隐居首阳山时,中秋夜与友人对酒望月说:“若无明月,岂不悉煞人也!”又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中秋夜饮酒赏月,欢饮通宵达旦,大醉而作成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已成千古绝唱。
唐宋以后,赏月不只是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在民间,中秋赏月亦成了民间除春节之外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按照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节之中,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民间又称“中秋”为“八月节”或“八月半”,或称为“月夕”或“月节”,中秋之夜的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故而又叫做团圆节。唐代,人们还称中秋节为“端正月”、“团圆节”。《西湖游览志余》:“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图》记述:“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有其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举行家宴,或带上月饼和酒到湖边赏月。杭州西湖的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又如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一书中描写中秋月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从这些诗句的比喻中可看出,连月宫嫦娥都悔恨当时不应偷吃丹药,以致奔入月宫,回不了人间而万千遗憾,这就是唐宋以后古代中秋节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