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治未病”迈出医改关键步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北京青年报:“治未病”迈出医改关键步伐
2009年02月09日 11: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京市今年将派出千余名医生走进中小学校园担任校医,强化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包括为学生和学龄前儿童进行免费视力检查,传授保护眼睛、用眼卫生知识。(2月7日《北京青年报》)

  这是一条不大显眼的新闻,在网络上的转载率和点击率都不高。然而,放在眼下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千名医生进校园”其实有着不同凡响的导向意义。

  国务院医改部际协调小组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方案)提出,医改的目标是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中,在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方面,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对上述“四位一体”,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三“位”,名列第一“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反而较少受到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认识上的缺陷。

  上述“四位一体”中,第一“位”与后面三“位”有着比较明显的分工——后面三“位”主要着眼于治疗疾病,第一“位”则主要着眼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提出过“治未病”的防病养生理念,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采取积极手段防止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治未病”。

  长期以来,由于对“治未病”的公共卫生服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得一些原本可以预防的疾病未能被扼杀于未然,一些原本可以控制的疾病发展成了无可救药的大病、绝症。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又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对已经生成的疾病的治疗,更加忽略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钟南山院士有一个著名的观点:“现在老说看病难、看病贵,我认为应该说是看大病难,看大病贵。”他说,大多数病人都是疾病到了晚期才去医院看病,此时治疗难度大,而且必须到大医院、找专家,当然很难;治疗费用也要比早期贵得多,比如支气管哮喘,早期控制一年大约只需花300多元,病情加重后则要花费三四万元。

  就此而言,新医改方案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列为“四位一体”之首,显然不是一个随意的次序安排。这表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治未病”的极端重要性,并将在这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北京市派出签名医生进入中小学校园,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预防眼病等各种疾病,就是在以实际行动落实新医改关于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精神,可谓迈出了新医改的关键步伐。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然要求医疗卫生政策向基层工作和基础性工作倾斜,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基层单位和社区“圣人”——学校校医、社区医生、护士、营养师、健康教育师和健身专家,将日常健身、合理营养、医疗护理的理念引申到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领域中,帮助国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清新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的观念。

  同时,这些“圣人”还应当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环保运动,推动政府加大对环保的投入,转变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国民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努力消除疾病滋生的土壤,增强国民抵御疾病的能力。这样,政府对环保的投入,一部分也就转化成了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公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也是在实际行动维护自己的健康权利,为提高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凌之敏)

【编辑:王赛特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