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21点49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似乎让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马衍辉有了某种预感。
打电话的是省卫生厅一位处长。这位处长急切地说,他一位亲戚的孩子刚从加拿大回来,姓吕,正坐火车往济南赶,有发热症状,体温到了39℃。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转了几个弯找到他这位在卫生厅的亲戚咨询一下。
叫什么名字?坐哪趟车?第几节车厢?还有什么症状?就孩子的父亲知道,但孩子的父亲怎么也联系不上。
信息很简单。但凭着高度的职业敏感和责任心,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马衍辉立即通知相关工作人员马上从家里赶来,配备必要防护用品后赶赴火车站。经过车站值班人员联系协调,时间已是22点20分左右,再过十几分钟,从北京开往济南的D41次列车就要进站了。
要找的人在不在车上?怎么才能找到他?怎么才能尽可能减少他与其他乘客的接触?关键时候,他们想起了车站的大喇叭。于是又抓紧联系。22点35分,伴随着火车进站的声音,车站广播室开始反复广播:从加拿大回来的吕某某到站后,请不要离开站台,你的家人在等你。
小伙子还真的就在这趟车上,而且小伙子十分配合,听到广播后没有离开站台,使疾控人员和家人很快找到了他——此举更为关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他与其他人的密切接触。在征得其家人同意的情况下,疾控人员按照严格的规范和程序,在第一时间对小伙子进行了防护,给其戴上口罩、手套,穿上隔离衣,并将“120”特种负压救护车直接开到站台。23时许,小伙子及其携带物品被直接转运至济南市传染病医院隔离病房。
此时,距马衍辉接到电话,仅仅过了70分钟。
后来才知道,患者吕某某,男,19岁,于2008年8月30日赴加拿大某大学学习,在加拿大住一外国人家中。在加拿大期间未接触过甲型H1N1流感病人或其他流感样病人。吕某某与其天津籍同学张某于5月7日12时(加拿大时间)乘坐 AC029航班从加拿大出发,5月8日14时30分到达北京,在京逗留3天,住在北京朝阳区如家快捷酒店309 房间。5月 11日19时25分,乘坐 D41次列车离开北京,当晚 22时35分抵达济南。
5月10日20时,吕某某自感发热。5月11日下午,他自己在京买了个体温计,并给自己测了一下体温,显示已到 39℃,并伴有咽痛、头痛、食欲差等症状,但无咳嗽、流涕症状。
11日晚23时15分左右接到患者后,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对其随身物品进行了消毒处理。 (晁明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