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简称,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在我省,农民个人每年缴费20元,政府每年资助个人120元。
一组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省参合农民469.26万人,参合率96.43%,比上年提高4.05个百分点,我省新农合参合水平逐年攀升。
新农合,让农民看小病少花钱
12月4日上午,记者在五指山南圣镇卫生院门口遇见73岁的黎族老阿婆邓金莲。邓金莲是南圣镇什伦村人,因为感冒,由儿子陪着到镇卫生院看病。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人马上就明白了,她比划着说:“每人每年交20元,看病少花不少钱。”邓金莲说,没参加新农合之前,她生病不敢看病,一般就在村里找点草药随便吃吃。现在看病便宜了,几块钱、十几块钱就能看好病,儿子只要看到母亲身体不舒服,就会送她来镇卫生院看病。老人开心地说:“儿子比以前孝顺多了。”
其实,并不是孩子以前不够孝顺,而是以前“看病太难,看病太贵”。昌江十月田镇74岁的刘败带老人对此也深有体会。记者在当地村卫生室见到她时,她正由儿媳刘白药陪着来看病,她刚做完白内障手术,需要到村卫生室取眼药水滴。“手术是去那大做的,儿子、儿媳都陪着去了,一分钱没花,政府还车接车送,手术那天还有盒饭吃。”刘败带说,她的白内障有10年了,虽然她因此劳作、生活都不能自理,但是以前因为手术费用高,也不敢对儿子提手术要求。
“过去得了小感冒都不敢跟孩子说,更不要提做白内障这样的大手术了。”刘败带说,她没想过自己还能重见光明。刘败带捂住左眼,指着村卫生室墙上的大字开心地说:“这些字我看得见了。”她告诉记者,等到左眼的白内障成熟了,她还要再去做手术。
新农合,让农民大病也有保障
“让农民一年交20元不算多,但关键时刻,这个小钱却起了大作用。”五指山市南圣镇59岁的黄春兰说起新农合的好处来,滔滔不绝。
黄春兰是志保上村人。“全村人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以前我们有病不敢看。得了小病硬顶着,实在是要死人的大病了,才东借西借去看病。现在住院有70%的报销,而且上限5万元,我们现在只要觉得不舒服,就会赶快到村卫生室看,如果是大病,就及时转到更好的医院去。”看得起病,而且敢住院治病,是黄春兰最骄傲的事。
35岁的钱良和黄春兰是同村人,他有慢性支气管炎,那天他刚好犯病,到村卫生室取院。记者看了一下他的处方,药价总计44元,新农合报销50%,于是,他自己只需付22元。“慢性病也来看病拿药,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钱良说,他一个亲戚突然得了肾病,住院治疗新农合就报销了5万元,自己没花多少钱就把病治好了。“交20元,可以报销5万元,小钱起的作用大。”
新农合,让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更稳定
万宁市和乐镇中心卫生院、澄迈福山镇卫生院、五指山市南圣镇卫生院,从沿海地区到中部山区,记者都听到卫生院负责人同一个声音:“有了新农合,医院收入多起来了,比以前更好管理了!”
南圣镇卫生院院长李友芳告诉记者:“以11月为例,全月门诊病例共有4500人次,没有新农合以前,每月门诊仅1800人次左右。现在有新农合支撑,看病也没有欠账的了,医院的收入自然也大大增加。”
病人多了,收入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队伍就稳定了。林芳是南圣镇卫生院的妇产科医生。“我1993年毕业刚进卫生院时,只有一排一层楼的瓦房,全院就一个诊疗室,不分病种都在这间诊疗室集中看病。妇产科室只能做简单的检查,根本不能做手术,后来妇产科的医生都想方设法离开了,就剩下我一人。”
在林芳眼里,开展新农合以后,南圣镇卫生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房子多了,科室设置也多了,个人收入也高了。”林芳认为,新农合是农民的坚强后盾。“以前来卫生院住院的都是老人,现在青壮年农民住院的也多起来了。”
“对于我个人来讲,发展前途更大了。”林芳告诉记者,新农合开展后,政府着力于提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素质,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培训班。“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参加一次培训班,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林芳很为自己能坚持下来感到庆幸。(范南虹 潘文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