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厌恶疗法:是将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与电刺激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这一不良行为出现就予以电刺激,使被治疗者产生厌恶体验。
近日山东临沂市精神病医院医生杨永信利用电击治疗网瘾引发诸多争议。有亲历者形容这一治疗方法“生不如死”。7月13日,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布《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对近期各地相继出现的“网瘾电击疗法”做出暂不宜应用于临床的研究结论,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该项治疗。
但对疗法的争议仍在继续,不少家长依然青睐这种疗法。究竟应如何评价网瘾戒除的效果,家长应如何参与到孩子的网瘾戒除中,这些都是网瘾电击疗法被叫停后亟待解决的。
对话专家
陶然 著名网瘾戒除专家,现任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副主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理事
对话
电击疗法 缺乏科学论据,有二次心理伤害的可能
记者:电击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是否早就存在,通常被运用于哪些领域?
陶然:一般用在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惩戒”,比如精神病人存在毁物伤人、自杀自残等情况时,会在谨慎评价并尊重病人权益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恐惧疗法”,让其产生畏惧。
记者:运用电击方式在戒除网瘾方面是否有科学依据?
陶然:电击疗法直接用于戒除网瘾明显缺乏科学试验和数据支持,也没有得到卫生部门的批准,同时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对青少年的心理有二次伤害的可能。6月份时我就参加过国家组织的专门对这一疗法的专家讨论会,众多专家达成一致看法,网络成瘾是一种广义的精神疾病,应根据实际病患情况以“药物+心理”为主综合性治疗。
支持家长 他们只看到了浅表效果
记者:在媒体报道中,很多家长似乎对“电击疗法”很支持,他们认为谁解决了问题他们就信任谁?
陶然:这正好表现了很多家长对网瘾戒除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平日逆反的孩子现在变得安静了、听招呼了,就是戒除了网瘾,就达到治疗效果了。其实这种“惩罚治疗”只是达到一种表面效果,孩子极有可能心中积累起更多对家长的“仇恨”,而这种积累有一天可能会爆发得更厉害。我们不能仅仅用浅表性效果来评价网瘾阶段的效果。所以网瘾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接受治疗。
记者:你认为如何才是真正收到戒断治疗效果?
陶然:这首先取决于我们对于网瘾症状是否认识清楚,网络成瘾患者都有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方面就是天天泡网,被迫停止使用网络就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心理方面则表现在情感、认知方面出现偏差,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有悲观、沮丧、社交恐惧等症状。因此真正的阶段效果一方面要在认知方面不偏执,不再认为虚拟世界好而现实社会不好,开始建立自信心。在行为方面开始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有生活主动性,把网络当作工具而不再是单纯的玩具。同父母的关系得到改善。这些综合因素才是我们评价网瘾戒断的实际标准,而不应是简单的害怕与顺从。
网瘾戒除 应采用团队-个人-家庭循环治疗模式
记者:你认为正确的网瘾戒断法是什么样的?
陶然:应采用团队-个人-家庭循环治疗模式。团队可以解决孩子的共性问题,个人可以解决个人症状问题,而家庭则是改变孩子生活的环境外因问题。网瘾的形成是一种综合因素造成的症状,因此也应采用综合治疗。当然,对于部分患者也应考虑药物使用。
记者:一些家长对药物治网瘾还较抵触,你怎么看?
陶然:我们研究发现网瘾患者是伴随着脑细胞代谢功能低下,神经递质失衡等症状的。但在用药上相对谨慎,单纯性网瘾不用药物治疗,一般两种情况才会用药:一是共病现象,当网络成瘾与品行障碍(如偷窃、打架斗殴)、人格障碍(如偏执)、多动注意力缺陷(即多动症)等精神疾病共病时,需要用药;另一方面是伴发严重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状时。这些精神疾病不得到医治,网瘾症状难以控制。(蒋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