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荐七条“低热”定律 抵制“快餐型肥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专家荐七条“低热”定律 抵制“快餐型肥胖”
2009年09月13日 14:30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调查显示:中国超重肥胖儿童少年已经达到1200万人,占到世界“胖孩儿”总数的十三分之一。肥胖正在发展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长久以来,肥胖被视为生活富足的象征。然而,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排名前十的肥胖大国里,除了美国,其他都是发展中国家。那么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体型?

  营养过剩,你准备好了吗?

  人类诞生以来,经历很长世纪的食物不充足。因此人体的基因已适应饥饿,时刻帮助人们贮存能量,应对食物匮乏。然而在当今中国,营养不良这个词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每天,人们能接触超过800种食物,只要你愿意,就能尽情享受美食的愉悦。于是营养过剩的问题开始渐渐凸现。

  “我们的身体还没为营养过剩做好准备”,四届全美最佳医生得主,康宝莱营养和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大卫?赫伯博士说。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面前,我们的身体显得难以应付。因此,发胖的过程总是那么迅速。

  都是快餐惹的祸

  人口仅1.3万,面积24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岛国瑙鲁是2007年世界肥胖国家大赛的冠军。超重人口比例在90%以上。过去50年中,西方产品大量涌入这个太平洋岛国,导致他们饮食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鱼、蔬菜、山药和椰子被进口罐装肉、垃圾食品和高脂肪的零食所取代。"城市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居住在密集的区域,在城市中,人们远离了传统食物来源,更多依靠工业化食物供给。"肥胖研究国际联合会的公共事务主任内维尔?里格比(Neville Rigby)称。现代化引起人口少、资源少的国家依靠进口,特别是加工食品,“西方食物压倒一切,然而很多人并不是先天就能适应这些食物的。”

  从1992年~2002年,我国城市儿童少年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摄入的比例从24.4%和27.4%分别增加到35.9%和35.7%,超过了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30%的上限。西式快餐同样大量入侵了中国人的生活。

  “慢餐”方式告别肥胖

  怎么吃才健康?这个回答简单得令人惊奇。“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其实很健康”,大卫?赫伯博士指出。中国人的烹饪方式讲究精心细致,讲究营养搭配,属于现在国际流行的“慢餐”方式。与此相反,炸鸡之类的食品因为制作方便、快捷而成为现今社会流行的“快餐”。而这些快餐往往高热量、高脂肪,极容易导致肥胖。在博士看来:“也许我们应该回到二、三十年前的饮食习惯。” 恰恰是我们遗忘甚至抛弃的传统中餐,才是最适合、最健康的饮食方式。

  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或者精力实践“慢餐”文化。而充斥我们四周的西式快餐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回避。如何在现代社会保持苗条身材?康宝莱营养咨询委员会成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中心副主任苏珊?鲍尔曼给您七个对付西式快餐的小建议。

  西式快餐七大“低热”定律

  1. 用一包速食麦片替代半杯添加碎巧克力、牛奶、糖浆的奶茶可减少200卡路里的摄入量。

  2. 360毫升的汽水含有大约150卡热量,而300毫升矿泉水和60毫升100%纯果汁制成的混合饮料可以将热量减少到40卡路里。自制果汁的味道也很好哦!

  3. 巧克力对于很多女生都有无限的诱惑力,但是它的热量却让人望而却步。完全放弃巧克力似乎很难,那么就尝试下巧克力味的食品吧。比如巧克力味全麦饼干片,巧克力味蛋白混合饮料,还有巧克力味酸奶,比起大块的巧克力,或者巧克力蛋糕,这些食物既能让你过一把巧克力的瘾,也能很好控制热量摄入。这样一来你可以减少大约150卡路里的摄入量。

  4. 汤通常都可以接受,但注意不要喝过于油腻的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西式的浓汤,比如加入大量鲜乳酪的法式西兰花浓汤。这种汤热量很高,如果用我们传统的西红柿汤代替油腻的西兰花汤,就可以帮你减少140卡路里的摄入。

  5. 你喜欢吃水果嘛?这是个好习惯,但是尽量少吃水果干果。拿普通的一次性水杯装半杯葡萄干,它们的热量就有215卡,与之相比,同样量的新鲜蓝莓只有40卡热量。新鲜水果无论在营养以及热量方面都更健康。

  6. 用三个鸡蛋蛋白代替两个完整的鸡蛋,能使你摄入更多的、可以抵抗饥饿的蛋白质。同时,你还减少了100卡路里的摄入量。

  7. 冰淇淋和奶昔是许多女生的最爱,但你一旦抵制不住诱惑,在甜品店外停留片刻,你就非常有可能多摄入500卡路里。奶昔也有健康以及低热量的做法。在家中用牛奶、蛋白粉和水果自制的奶昔可以使你减少200卡路里的摄入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