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为四类重点人群提供甲流中医药预防方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山东为四类重点人群提供甲流中医药预防方案
2009年12月16日 14:56 来源:生活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山东省卫生厅15日发布《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重点防控人群中医药预防方案》,要求各级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大中医药参与力度,保障全省人民群众健康。

  据了解,自今年4月13日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伊始,我省卫生部门就着手积极应对,先后会集省内专家、学者组织制定了《山东省中医药预防甲型H1N1流感技术指南》(2009版)、《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秋季版)和《山东省甲型H1N1 流感中医药治疗方案》(2009版)。《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重点防控人群中医药预防方案》是我省发布的第四个中医药预防方案。

  山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伟教授具体组织制定了这些方案。 据他介绍,国家的方案是针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和患者的情况制定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我省主要是根据山东实际,在国家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相应的治疗方案,更加贴近我省的实际。之前三个方案经过在基层推广实施,从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对比几套方案,孕妇防感方此次首次出现。据了解,这主要是因为孕妇群体在甲流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中占据比重加大。国家卫生部日前将孕妇纳入疫苗接种重点人群也是因此。(石念军)

  附:我省重点人群中医药预防甲流方案

  一、孕妇防感方

  1.早期妊娠防感方

  药物组成:白术9g、黄芩9g、紫苏叶3g、金银花6g、麦门冬6g

  适用人群:怀孕3个月内的妇女

  功效:扶正固表,养阴清热,和胃安胎

  2.中晚期妊娠防感方

  药物组成:白术9g、黄芩9g、陈皮6g、金银花6g、麦门冬6g

  适用人群:怀孕3个月以上的妇女

  功效:扶正固表,养阴清热,理气安胎

  二、儿童防感方

  1.解毒防感方

  药物组成:金银花6g、板蓝根3g、生甘草1.5g

  功效:解毒防感

  适用人群:健康儿童

  2.扶正防感方

  药物组成:生黄芪6g、黄芩3g、炙甘草1.5g

  功效:扶正解毒防感

  适用人群:体弱易感,平时多汗,遇冷喷嚏,食欲欠佳的儿童

  3.清热防感方

  药物组成:蒲公英6g、炒牛蒡子3g、生甘草1.5g

  功效:清热解毒防感

  适用人群:内热易感,咽红唇干,口臭便秘,手足心热的儿童

   三、肥胖者防感方

  药物组成:党参9g、茯苓15g、炒白术9g、生薏苡仁12g、大青叶9g

  适用人群:体重指数大于40的高危人群,或体重指数大于30的可能高危人群。[注:体重指数=体重(单位 kg)/(身高×身高)(单位m)]

  功效:益气健脾,清热防感

  四、基础疾病者防感方

  1.糖尿病者防感方

  药物组成:沙参9g、麦门冬15g、芦根15g、生薏苡仁12g、金银花12g

  适用人群: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偏高者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防感

  2.高血压者防感方

  药物组成:菊花15g、钩藤12g、白芍9g、大青叶12g

  适用人群: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或血压偏高者

  功效:清热养阴,平肝防感

  3.冠心病者防感方

  药物组成:太子参12g、麦门冬9g、五味子3g、丹参9g、金银花12g

  适用人群:患有冠心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者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防感

  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防感方

  药物组成:党参9g、炒白术12g、防风9g、金银花9g

  适用人群: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处于缓解期的患者。

  功效:清热固表,健脾防感

  温馨提示 煎煮及服用方法

  ○煎煮方法 取中药处方一剂入砂锅,清水浸泡30分钟,武火(大火)烧开改文火(小火)煎煮10分钟,同法再煎一遍,两次煎出的药汁兑一起,共约300毫升(儿童处方80毫升)。

  ○服用方法 中药一剂分2-3次于三餐后1小时温服。每日一剂,每月连服5剂为宜,直至流感疫情结束;若单位组织集体服用,则可将药物剂量按照人员数量分别加倍,委托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按照煎煮方法,煎煮成汤剂,每人300毫升(儿童80毫升),分2-3次服用。

  服药注意事项

  ○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服药期间有不适感觉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儿童防感方药物剂量以3-5岁为宜,其他儿童根据年龄酌情增减。服药困难者,可以酌情加冰糖或蜂蜜调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