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今社会这样两个问题———人们对养生是多么期待,而实用的养生教育又是多么欠缺。
张悟本红了,又迅速在衰退。今天,人们的确可以鲜明地对张悟本的某些理论进行批判,但更为重要的似乎还是应该思考,张悟本的一套并不怎么高明的理论,怎么就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在一种几乎是光天化日的环境中,把那么多的群体“迷倒”了呢?
从这个角度上说,张悟本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今社会这样两个问题———人们对养生是多么期待,而实用的养生教育又是多么欠缺。
“治病不如防病”,“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已经成为了人类健康工作的一个常识,当代医学也在不停地提醒人们,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以及健康行为,可以减少人们的患病几率,可是,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对于那些已经罹患了某种慢性病,或者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能不能制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食谱,真正具体到一些具体细节时,当代医学却又往往无所作为。
比如,当代医学告诉肥胖的患者,要注意低糖饮食,但低糖食物有哪些?是红薯糖少还是土豆糖少,西瓜和梨谁对血糖的影响更大?还比如维生素C有保肝作用,但哪些食物的维生素C含量高,真有患者询问这些问题时,临床上很多医生常常是一脸茫然。
如果说在饮食健康方面,很多医生处于“无可奉告”状态,那么许多关于某些具体疾病的基本知识在很多时候,医生们却是无暇或者不屑于告诉患者。医院考核医生的重要指标也是看你的病历写得好不好,至于有没有和患者沟通,那是很“软性”的东西。所以,很多人抨击当今的医院眼中“只有病没有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悟本们出来解答人们心中的健康疑问,自然会大受欢迎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在于,当今的医生没时间和患者交流是一方面,不重视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如今评定医生常常兼顾“医教研”能力,应该说这些能力的确很重要,是让医学进步非常重要的基石,但这其中恰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和患者的沟通能力。
因为这样的原因,在一些医生眼中,甚至将“沟通”能力理解为“忽悠”,认为只要治疗方法正确,根本不需要和患者啰嗦什么。但现实情况却是,患者在寻求医疗救助的同时,也在潜意识中寻求医学知识,所以,笔者以为,今后在评定医生时,应该实时加上交流能力,即“医教研交”,也许这样的医疗行为才更为完整。
张悟本迅速蹿红说明了人们对健康常识的极高期待,但张悟本迅速衰败,也说明当今社会的鉴别能力也在不断加强,这是对当代医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当代医学发展壮大的巨大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悟本是一面很好的镜子。(郑山海)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