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计划经济的岁月,似乎已经很遥远。那么,如今还有没有计划经济的遗存呢?有。最显著的例子是,在北京,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家人”,还在享受着公费医疗。现在,这个局面,正在改变。
5月起,北京市平谷区率先试行公费医疗并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2万多名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不再享受公费医疗,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平谷区是北京市医疗改革唯一试点区。先试点,再推广,说明了决策者的谨慎态度。
取消公费医疗,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体系,在其他城市早已经实行。在北京,企业职工也早已经纳入医保。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一直按兵不动,想来,是因为北京的机关、事业单位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通常,一项改革,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被触及利益的群体,很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在如今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存在利益博弈是很正常的。但最终还要看改革是不是符合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是不是符合绝大多数公民的根本利益。
从这个角度看,取消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是大势所趋。这样做,彰显了社会公平。试想,当其他纳税人已经纳入医保,而“公家人”反倒安享公费医疗,用纳税人的钱看病,多么不合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多数是为党政干部服务的。这种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显然是很大的社会不公。对此,群众是有意见的。要改变这个不公,当然要从取消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做起。
前些日子出台的医改新方案要求,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谓均等化,就是意味着不论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收入水平等,人人都应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这也是大势所趋。
此外,还要厘清一个认识误区。许多人误以为,原来看病不要钱,现在纳入医保,反而要花钱,这不是倒退吗?前些年,在全国各地进行医保改革时,就有许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甚至出现了在取消公费医疗的前夜,“突击生病”“排队抢药”的怪象。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实行医改是为了解决全民看病难问题,最终一定会让每个人看病比计划经济年代更方便,个人实际支出更少,享受的医疗保障水平更高。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天扬)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