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场所控烟一月 效果明显公众仍不满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上海公共场所控烟一月 效果明显公众仍不满意
2010年04月01日 14:39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调查说明

  今年3月1日,不少市民翘首以盼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1个月来,实施的情况如何,市民对此是否满意?控烟困难的场所有哪些,市民倾向采取哪些更加有效的办法推进条例的实施?为此,在世博会即将到来的时候,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survey中国在线调研及第一调查网,组织了本次“如何能让烟雾离我们再远些?”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在线调研的方式,对吸烟和不吸烟的受访者样本进行了甄别,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同时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设定了配置比例,其中年龄限制在18岁以上。有效样本为530份。

  控烟满一月 效果如何?

  在国际上健康传播的研究中,控烟问题涉及的人群广、意义大,一直是健康传播领域的重点研究议题。相关资料表明,中国有烟民大约3.2亿,是世界上烟民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2008年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在上海市民中进行的一项全面调查显示,上海人群平均吸烟率接近2成,虽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但仍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从年龄层面看,36~55岁人群的吸烟比例最高,超过了20%。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群吸烟人数是未婚人群的近两倍。从教育程度看,教育程度越高,吸烟反而比例较低。反之,学历越低者相对吸烟比例随之增加。初中以下学历的吸烟比例均超过了20%。而从性别看,男性市民吸烟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分别为34.86%和2.41%。

  从吸烟的频率看,烟民中每天吸“11~20支”的比例最高,占36%;其次是“5~10支”占25%;“21~50支”的烟民也有14%,另外每天5支以下的占25%。显然,手中一支烟,背后却是一支近300万的烟民大军,控烟,会有效果吗?那么,市民感知如何?调查显示:有接近5成的受访者感觉控烟效果明显,其中包含了接近5成的吸烟受访者。

  受访者唐先生表示:“没有条例的时候,很多地方已经不能抽烟了。有了条例法规了,又宣传了,一些过去有规定但自己不太会执行的地方,现在也注意了。”受访者陈女士是个不抽烟的市民,她认为:“条例实施以后,过去禁烟的地方,做得更好了,毕竟不一样。比如,我们大楼电梯里过去总有烟味,是几个‘老枪’干的。现在禁烟标志一贴。他们自觉不少。”

  问题仍不少 难点何在?

  控烟一个月,确有效果。但不少受访者感知并不满意。为什么?就是明令应该禁烟的地方,瘾君子依然我行我素。在公共场所等活动区域,特别是大家聚集的活动区域,受访者感觉有5个地方控烟最困难:有64.03%的受访者认为网吧控烟做得最差;其次是饭店,达到51.79%;第三是宾馆。

  受访者宋女士尽管自己不抽烟,也不去棋牌室,但是,她的先生只要去了棋牌室,回家就是一股呛人的烟味。“可以说,衣服和头发上的烟味几天以后还在。我去过一次,唯一的一次。棋牌室的门口就是一股味。控烟和他们没有关系的。”

  受访者施先生则对网吧的控烟表示担忧:“网吧里环境昏暗,这些孩子就在其中,有抽烟的,也有不抽烟,几个小时,在里面熏着。我认为,控烟首先要花大力气从网吧开始禁烟。”

  与此同时,在饭店大堂做领班的周小姐更多表现的是无奈:“控烟最难的是饭店。我们设立了吸烟和非吸烟区。但是,客人进来的时候说不吸烟的,过了1个小时,客人吸烟了,怎么办?尤其是喝了点酒以后。我们劝阻也就是一两次,不能赶人走的,这个你们知道。”而最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学校,这里本应该是最遵守法规条例的地方,发现在一些学校控烟没有做到最好,受访者就比较敏感。

  有意思的是,在访谈中,受访者对一些局部区域的控烟效果感到啼笑皆非。在男性不抽烟的被访谈者中,反响最强烈的是厕所,而且是所有的厕所。从机场到车站,从医院到学校,从商场到宾馆。按照这些被访谈者的说法:“除了在天上飞的飞机,所有男厕全是瘾君子的天堂。”

  有害与习惯 孰轻孰重?

  本次调查,我们专门设立了针对吸烟者的问卷。反对吸烟者对于吸烟的害处都很清楚,吸烟者自身对吸烟究竟是如何看的呢?在吸烟的受访者中,有79%的表示知道吸烟有害;有12%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只有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感觉吸烟的害处。

  还有一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在本次调查受访者的吸烟者中:有53.64%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吸烟是个习惯,没有动过戒烟的念头;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曾经戒烟,但未能成功;最有意思的是,有21.64%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戒烟一段时间,但最后又复吸了,而且烟瘾比原来大了不少。

  而据相关的统计,无论是被动戒烟,还是自觉戒烟的吸烟者中,真正成功戒烟的只有3%。

  既然吸烟者知道有害,却为何不剔除有害,继续受害?有33.7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吸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压力;有19.87%的受访者表示,在空闲的时候吸烟可以打发时间,缓解无聊的空虚;有18.76%的受访者则表示这是一种习惯;有15.01%的受访者则认为吸烟很“酷”,选择这个选项的主要是年轻人,包括部分女性;其余的为感觉好玩和其他各种因素。

  有关专家认为,在吸烟者的所有理由中,除了少数感觉“酷”、“好玩”以外,真正有烟瘾者,关键是习惯因素。排解压力,打发空闲时间,方法多样。但是,一旦选择吸烟,并且长时间采用吸烟方式,就成为习惯。而习惯的改变,则比较困难。因此,戒烟,不仅仅是改变一种方式,更是改变一个习惯。这也是几乎世界上各国家,大都选择控烟,而不是实行全面禁烟的一个因素。

  要云淡风轻 能否坚持?

  毫无疑问,吸烟有害自己的健康,也有害他人的健康。但禁烟无疑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当下,最主要是对吸烟场所有所控制。那么,如何使控烟达到最佳效果?受访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受访者认为:控烟最主要是吸烟者自身的道德约束,完全靠人管,管不胜管;其次是有一个劝阻吸烟的氛围;第三是有一个完善的法规。

  对于违反规定,在禁止吸烟场所仍我行我素的吸烟者,受访者认为:支持重罚的占38.79%,位列第一;支持首先是教育的占36.35%,位列第二;支持首先是劝阻的占35.59%,位列第三;还有21.2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该场所的业主或者管理方也同时实行处罚。

  当面对有人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时,有33.71%的受访者表示会自己走开,避免吸入二手烟;有22.22%的受访者表示会好言劝阻;有15.44%的受访者表示会明确提出抗议;有10.55%的受访者表示会向场所的业主或管理者提出意见;只有3.20%的受访者表示会向控烟机构举报。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发现有人违反控烟条例,您知道向哪个部门反映”这个选项时,只有26.37%的受访者知道向哪个部门反映;有56.12%的受访者不知道向哪个部门反映;更有17.51%受访者认为没有部门接受反映。如黄女士在川沙“天星宝”浴场休息厅发现烟雾呛人,但她知道反映了也没效果。

  对此,不少受访者表示,在如何保证控烟的有效性上,上海可以借鉴境外的一些做法。受访者林先生特地推荐香港的做法。据了解,香港对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的,根据场所的不同,处以从1500至5000港元罚金。罚款数额之大,绝非一般收入的烟民敢以烟试罚。高罚单需要严格的执法。在香港每天有104名禁烟督察穿着黑色马甲走在街头,监管香港70万烟民。这些禁烟督察不仅接受过防卫术训练,工作时还要穿着安全鞋,携带驱狗器等装备,对不配合者会由警务人员出面,加重处罚。

  同时,在允许吸烟的马路上,在废物箱上装有金属烟灰缸,供烟民吞云吐雾。并采取措施鼓励烟民戒烟。如果你想戒烟,可以拨打戒烟热线电话,你的信息会通过网络纳入到戒烟管理人群当中,接下来控烟办和吸烟与健康协会的工作人员会介绍你到戒烟门诊治疗。

  ◆◆相关链接

  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

  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室内外区域;除前项以外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场所、学生宿舍、餐厅等室内区域;妇幼保健院(所)、儿童医院、儿童福利院的室内外区域;除前项以外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室内区域;体育场馆的室内区域及室外的观众坐席、比赛赛场区域;图书馆、影剧院、音乐厅、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室内区域;国家机关提供公共服务的办事场所;公用事业、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商场、超市等商业营业场所;电梯及其等候区域;公共汽车和电车、出租汽车、轨道交通车辆、客渡轮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及其售票室、等候室和设置在室内的站台;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场所。

  限定范围的禁烟场所

  歌舞厅、游艺厅等娱乐场所;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或者餐位在75座以上的餐饮场所;星级旅馆的室内公共活动区域;旅馆应当设置专门的非吸烟住宿楼层或者客房;机场、铁路客运站、港口客运站,除专门设置的吸烟室外,室内区域禁止吸烟。

  不听劝阻处罚规定

  个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且不听劝阻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禁止吸烟场所所在单位违反条例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对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吸烟,不听劝阻且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阻碍有关部门依法执行职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部门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控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控烟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