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让高学历双独夫妻生二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河南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让高学历双独夫妻生二胎
2010年01月28日 09:25 来源:大河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天,河南省人大代表董广安、尹志国提交议案,建议放开“双独”夫妻生二胎。

  这两天,商报关于这个问题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不少市民表示,人大代表反映了自己的心声。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宋向清、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也认为,河南应该未雨绸缪,放开“双独”夫妻生二胎。 

  代表委员 建议放开“双独”夫妻生二胎

  昨天,董广安、尹志国提交议案,建议修改完善计划生育条例,放开“双独”夫妻生二胎,其中尹志国的议案还排在一号。

  董广安说,这两天许多人给她发短信说,“双独”夫妻生二胎的建议反映了自己的心声,感谢人大代表的关注。

  省政协委员郑煜、李华、王岩也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人口素质让夫妻双方高学历的独生子女先生二胎”的提案。

  在南阳市人口计生委工作的郑煜认为,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过多的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一方面出生性别比例失调。另外,农村生两个孩子的比较多,而城市生育率比较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影响人口素质。

  她建议,夫妻双方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独生子女,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可率先放开第二胎,然后逐步过渡到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与其他省市同步,提高我省人口素质。

  经济学家 保持经济发展需要足够劳动力

  是否放开“双独”夫妻生二胎,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很关注。

  “‘只生一个好’实行30年了,确实需要适度调整了。”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宋向清一直关注独生子女政策。在他眼里,这不仅是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更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红利显现,政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点的引擎。

  目前,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再过一二十年,问题将更严峻,老年人越来越多,可用劳动力越来越少。

  “想要保持经济发展实力,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宋向清说,即便现在适度放宽二胎政策,也要等20年后,这些人才能变成劳动力。

  宋向清说,周边不少国家的发展已经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困扰,都在千方百计鼓励国民生育。2006年,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承诺,给生二胎的母亲每人发放20多万卢布奖金。今年1月20日,韩国一政府部门宣布,每月第三个星期三晚上7点半熄灯,鼓励员工回家“造人”。

  “人口生育率偏低,人口老龄化会阻碍经济发展,如果再不及时调整政策,中国也将走这些国家的老路。”

  宋向清说,目前,全国唯独河南没有放开双独家庭的二胎政策,这也可能导致高层次人才的流失。“这将影响到河南的长远发展。”

  社会学家 河南生育政策确实该调整了

  宋向清还注意到,有媒体报道,北京、湖南等地,正在考虑“单独”家庭的二胎政策。

  “全国其他省市都放开了‘双独’生二胎政策,唯独河南没放开,不少人有歧视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他认为,新形势下,河南生育政策确实应该适度调整。

  河南人口众多,但控制人口的重点区域应是农村。刘道兴说,河南农村人口多,如果能将超生现象控制住,这对控制人口将有重大意义。

  “放开‘双独’,严控超生。”刘道兴说。

  他认为,国家正在加强养老体系建设,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双独家庭又面临养老困境,建议适度调整双独家庭的二胎政策。

  民声上传

  李先生(1366****259 ):认为开放二胎政策之前,应该先规范三胎、四胎,不管是一胎、二胎政策,都应当规范。规范措施不能仅仅是罚款,这是对穷人的歧视。

  杨先生(1360****128 ):现在一些人为生二胎都跑到国外去生,适度放开“二胎”刻不容缓。

  杨女士(675***45):政府应给予城市第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多关爱,建立城市第一、二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制度,给独生子女的父母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生病住院,政府应当提供护工。

  郭女士(1366****922 ):只让“双独”夫妻生二胎不公平,夫妻中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也应让生二胎。

  娄女士(1359****962):对“双独”生二胎有3点意见:1.“双独”生二胎全国都放开了,只有河南没放开;2.现在吃药可生双胞胎、龙凤胎,但对婴儿有影响,如果不放开二胎,会对优生优育有影响;3.目前人口比例失调,农村小伙难娶媳妇,城市姑娘嫁不出去。(河南商报 卢艳艳 吴静)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