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北京医药卫生成绩突出 达发达国家健康水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60年北京医药卫生成绩突出 达发达国家健康水平
2009年09月21日 15:28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市民11项健康指标明显改善

  家住朝阳区的王玉明老人今年61岁,退休后,他每天的生活从公园中的一小时晨练开始,之后,回到家中,老人带外孙,操持家务。年轻时曾经在东北工作的王玉明偏好“咸口”,自从去年北京市政府为每个家庭发了小盐勺之后,老人的用盐量就下来了。“虽然我现在血压还不高,但要预防。”老人说,他还有几样宝贝:限油的小油壶、政府派送的《首都市民预防传染病手册》、《首都市民健康膳食指导》、《首都市民中医健康指南》,“这些都是我的健康导师。”王玉明说,他现在的愿望就是再轻轻松松活上30年。

  在北京,有更多的市民越来越理解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经济的飞速发展,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威胁北京市民健康的主要杀手,给社会、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针对全市慢性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巨大威胁和挑战,市政府制定了《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并于今年8月5日正式启动。《规划》提出了十年中要实施的九大行动,并使北京市民的11项主要健康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人均每日食盐量要从目前的日均13.4克下降到10克以下;人均每日油脂摄入量要从现在的日均54.6克下降到35克以下;市民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人群比例由现在的34.1%上升到50%以上;中小学生肥胖率从现在的17.28%下降到15%以下;人群健康体检合格率逐年上升;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目前的80.27岁上升到81岁。

  流感疫苗接种率 达发达国家水平

  今年9月10日开始,北京市户籍的60岁以上老人开始在全市免费接种流感疫苗,而全市的中小学生也将全部享受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的惠民政策。从2007年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为本市60岁以上老人、在校中小学生减免费用接种流感疫苗的重大举措,至2008年底,连续两年累计接种流感疫苗336.2万支,其中减免费流感疫苗接种达313万余人。今年更是首次为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据悉,此项举措使北京市流感疫苗接种率提高到了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首都地区预防流感,减少暴发疫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自1949年秋和1950年春秋两季开展种痘以来,不断扩大免疫规划范围。1978年,北京市成为当时全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最多的省市。2000年开始,北京市每年开展流动儿童强化查漏补种活动;2003年以来每年为集体用工单位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接种流脑和麻疹疫苗。2006年,北京市率先把麻风腮联合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同年,又将A+C群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并在中小学校发生水痘疫情时开展免费水痘疫苗应急接种,填补了国家免疫规划空白。至此,北京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省市。目前北京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对保障儿童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8年,北京市户籍人口1229.3万人,出生率6.63%。,死亡率5.75%。,自然增长率0.88%。。

  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已由解放初期的53岁,增长到2008年的80.27岁。其中,男性78.46岁,女性82.15岁。

  全市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由1950年的95.5%。下降到2008年的3.70%。,孕产妇死亡率由240/10万下降到18.52/10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3.22%。,孕产妇死亡率16.91 /10万。首都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建国前夕,全市仅有61所医疗卫生机构,病床3001张。按当时人口计算,平均每千人口只有1位医生和1张半病床。

  截至2008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523个(不含部队卫生机构及3124个村卫生室);实有床位总数86196张,执业医师总数58773人。全市平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院实有床位5.43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3.47人。

  农村卫生工作

  2008年度,本市参加新农合的人口达到272.5万人,农业人口参合率为92.9%,人均筹资水平320元,参合人员平均补偿率达到住院50%、门诊30%。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10个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继启动,投入3.5亿元为187个乡镇卫生机构、1391个村级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装备标准化配置。

  社区卫生工作

  截至2008年底,已完成287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01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完善。全市18个区县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约占全部社区机构的75%),已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药品零差价销售占全部药品销售额63%以上。

  人物讲述

  营养不良的病人 几乎不见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26岁的胡亚美成为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儿童医院的前身)的住院总医师,回忆起当时,胡院士说:“那时医院的病床不足50张,职工也不超过100人,仪器设备简陋,治病用的药就更是少的可怜。当时住院的孩子都是营养不良,那时营养不良的病死率在千分之二百左右,现在几乎看不见营养不良的病人了。那时最多的还有肺结核、黑热病等传染病,粟粒结核几乎100%死亡。当时没有药啊,只能看着没有办法。后来从国外进口了链霉素,但是很多人用不起。现在国家实行计划免疫,预防工作都做的很好,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预防,儿童医院的传染科都取消了。”

  1976年,胡亚美负责白血病研究。胡院士回忆起当年的情况:“那时候研究条件差,看骨髓片的设备就是一台普通显微镜。我让女儿专门从国外带回一台类似‘万花筒’那样的显微镜,里面有个小灯泡,片子等看得更清楚啊。”胡院士说,现在医院里别说显微镜了,就连核磁、CT等大型的先进设备都有不少,有的还是国际最先进的。现在医院要建有300张病床的“儿童血液肿瘤中心”,听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我太高兴了。”

  “今年我85岁了,我感到很欣慰,儿童医院由几十张病床、不足百名职工,发展成现在970张病床的大型儿童诊疗中心,这体现了国家对儿童健康的重视。儿科事业得到发展,社会关心儿童健康,更多孩子得到治疗,国家出台的保险政策保障人们健康,很高兴。”(胡亚美口述 侯晓菊整理)

  记者手记 新医改让人们充满期待

  国庆60周年之际,恰逢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元年。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人们更对新医改充满了期待。

  新医改方案指出,到2011年,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贾晓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