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合成人类精子的新闻赫然见诸报端,一时间“生殖让男性走开”成为热门话题。如何评价这一技术的意义?它会带来怎样的伦理冲击?中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水平如何?对此,我国部分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利用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育出人类精子尚属首次,但社会公众也没有必要对此“过度兴奋”,科研引发的社会争议完全可以通过法律伦理等制度进行规约;中国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国际水平尚有差距,体外诱导合成精子的研究任重道远。
“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成所有不同种类的体细胞,具有‘全能’的发展潜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告诉记者,精子也是人类发育成熟后形成的细胞,英国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干细胞向精子分化的合适方法条件,从理论上人们早就认识到这种可能性,但从技术上说,利用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育出了人类精子还是第一次。
据报道,首次合成精子的科研团队负责人纳法尼亚将其培养的细胞描述为“完全成熟的、功能性的试管精子”。那么,具有人类精子某些特征,是否就是正常的精子呢?
“不一定。”中科院动物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春生说,虽然这些细胞在形态上具有精子的特征,但最重要的鉴别指标是看其能否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把遗传物质传到下一代。在体外诱导干细胞发育具有多种可能性,即便有能游动等精子的特征,但如果形态上出现一点微小的差异,就会造成功能缺失。因此,“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到实际应用还尚需时日”。
韩忠朝也认为,虽然培养的细胞具有精子的很多特征,但最终还没有做到形成受精卵这一步。理论上说,有了人造精子,女性就可以在不依赖男性的情况下,独自繁衍生子,但这种精子是否具备完善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人造精子能否帮助人类生育,能否确保后代健康,还是一个问号。“以克隆技术为例,成功的几率都非常小,因此,能否把理论设想变成现实,取决于研究技术能力。”
目前,人造精子和人造卵子日益成为干细胞研究的新趋势,而其引发的法律伦理争议也从未停止。
“合成精子结合形成试管婴儿会造成单亲的状况,因为‘父亲’这个人并不存在。”对于媒体、社会热炒的这一话题,韩忠朝认为老百姓没必要大惊小怪。在他看来,“干细胞研究是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科学家对干细胞分化能力的探索不可阻挡”。
“科学的问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如果形成乱伦等道德问题,完全可以形成管理机制,将这类研究科学规范起来。”韩忠朝说,“以前大家认为‘试管婴儿’是大逆不道,现在已经被许多父母接受,并广泛应用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
“胚胎干细胞是国际研发热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干细胞研究规范管理,并形成管理细则的国家之一。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研究,允许开展胚胎干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研究,但要遵循一些行为规范的要求。”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说。
其实,人造精子研究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2003年,日本科学家就已成功地把实验鼠的胚胎干细胞诱导变成了精子细胞。韩春生研究小组也从4年前开始从事体外诱导精子的研究。谈到中国目前的人造精子研究,韩春生坦承与国际水平差距还很大,“还停留在利用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精子细胞的水平”。韩春生率领的团队正在研究直接利用精原干细胞培育精子。据他透露,目前,国家973计划也在“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诱导分化”方向设置了项目。
但他也透露,我国虽然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制定了指导规范,但在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研究还没有明确的相关管理规定,尚在探索之中。
“目前中国干细胞研究整体上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在临床应用和产业开发的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像胚胎干细胞这样的基础研究还属于紧跟追随阶段。”韩忠朝指出,我国目前干细胞研究的瓶颈在于,尚未建立完善的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审批制度。他呼吁尽快出台促进干细胞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管理法规,以加快其研究的步伐。
王宏广也对记者提到,中国胚胎干细胞研究与世界还有差距,从事这方面的专家少,投入也较少。随着近期美国对相关研究的松绑解禁,将会吸引其本国及世界各地干细胞专家向美国聚拢,因此我国研究水平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不过,他明确表示,胚胎干细胞研究也将成为国家今后支持重点之一。(陈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