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暑阳暑须端不同茶杯 气虚体弱勿饮饮性寒凉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阴暑阳暑须端不同茶杯 气虚体弱勿饮饮性寒凉茶
2009年05月15日 13:48 来源:长沙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指导专家

    张志国 教授、主任药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

  送走寒风,迎来暑日。很多人感觉湖南的气候似乎只有寒来暑往。

  防暑降温是眼下要做的“保健功课”。专家认为,针对个人不同的体质,日常对症饮用功能性凉茶,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好办法。

  【参须、麦冬茶】 养阴生津

  参须麦冬茶,既能补元气,生津益神,又能滋养清热,可预防动脉硬化,治疗心力衰竭、冠心病、肺心病。饮用时以白参须为佳,因为红参须性较温热,配麦冬的话,用白参须或党参都可起到益气养阴的作用。

  菊花枸杞和参须麦冬可以一起泡服,有疏散风热和益气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夏天感受风热和汗多伤津出现的头昏闷胀、口渴气短、心烦等症。

  参须5克,麦冬5克,茶叶适量,冲水饮用。人参含丰富的人参皂苷、多肽类,能大补元气,增强免疫力。但要注意,单味人参易导致心律不齐;麦冬含麦冬多糖,性微寒,滋阴养肝,和胃生津。

  专家提示

  凉茶顾名思义,有清凉降暑之意。一般在暑热天饮用,不受次数与量的影响。

  按中医理论,在风、寒、暑、湿、燥、火过偏的六淫中,暑属外邪,这与季节、工作环境有很强的相关性。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暑热或高温环境下作业而中暑者,属“阳暑”,即俗称“中暑”;而在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致的热病,俗称“中于寒”,属“阴暑”。

  暑邪为火热所化,主升散,多挟湿。其临床症状有高热、汗出、口渴喜饮、尿少短赤、头痛、头晕、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高(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挟湿者又常见胸闷脘痞,溏便不爽等症。

  【夏枯草、金银花茶】 清热解毒

  夏枯草:能清泻肝火,是治肝火出现炎症所致的目赤、头痛、头晕的药,其煎剂对多种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广谱抗菌,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一般用量6~15克,有明显的广谱抗菌、抗炎及解热作用。但因其性寒凉,故脾胃虚寒者及气虚体弱者不要饮用。

  专家提示

  从上可知,凉茶多适用于“中暑”症。根据该症的病因与症状、标本兼治的原则,宜选用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发散湿邪、生津益气之中草药作为凉茶组方为妥。如藿香、佩兰、石菖、金银花、大青叶、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荆芥、薄荷、桑叶、白菊花、甘草、参叶、麦冬、白糖等。

  夏日,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有先兆中暑表现时,首先应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次饮用凉茶与一些淡盐水。

  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对阴暑与阳暑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请求他人帮助,送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荆芥、防风、薄荷茶】 袪风散寒

  荆芥:具有袪风解表的功效,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在散风散寒药中,其药性最为平和,现代研究表明,其辛散作用还能有助于麻疹透发。

  防风:顾名思义,为防风之药,辛温轻散,润泽不燥。防风不仅具有抗过敏的功效,还能增强皮肤的免疫力,是一味非常实用的美容常用药。

  荆芥、防风、薄荷既可煮泡当茶饮用,也可入沙罐煎沸6~7分钟,去渣取汁,药汤与粳米一起煮成荆芥防风粥。

   专家提示

  防暑降温饮凉茶是一种好办法,但还应注意全方位避暑。

  常备药物: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便于应急。

  出行躲避烈日:如打遮阳伞、戴太阳镜等;10时至16时不要在烈日下行走,此时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注意穿着:外出时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便于散热;老年人、孕妇,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量减少外出。

  常喝含钾茶水:别等口渴了才喝水。每天喝7至8杯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讲究饮食: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

  保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杨蔚然)

【编辑:朱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