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字加一个“乙”是什么字?当了20多年中学老师的于先生对着自己的病历研究了半天,才发现医生写的是“咳嗽”的“咳”。这样的“火星文”在他最近就医拿到的4张病历单中随处可见——波浪一样的签名,整行不间断的连笔,既不是汉字、又不像英文字母的奇怪符号,满打满算,能看懂的字不超过10个。“教了20多年书,突然成文盲了。”于先生很奇怪,为什么医院不能为病人提供电脑打印的病历?
“不是我写的我看不懂”
1日下午,在市内某大医院的儿科候诊区,记者随手向一名带孩子前来复诊的家长借了份病历,一看就懵了:除了“09.2.1”的日期和表示药物剂量的几个阿拉伯数字能看清,其他字迹根本无法辨认。“医生写字都是这样。”这位家长说,他从来就不去看病历,看了也看不懂。
记者拿着这张病历进入一间诊室,请医生辨认上面的内容。他接过病历后立即说,看不清楚。“就是您同事开的呀,您再帮忙看看?”医生皱着眉头辨认了半天,才勉强读出“发烧2天,无咳嗽”,另外几行字,却怎么都看不出来了,只能判断出有开了一些输液药品。
在另一间诊室,一位头发泛白的老医生回答得更直接:“不是我写的我看不懂。”对于病历上潦草难辨的字迹,他的解释是“人一多肯定很难写好。”
资深药师如何认“火星文”
钟兰(化名)在市内某医院做了20多年的药师,她的职业需要具备一项特殊的技能:准确判断每位医生各具特色的“火星文”。
“刚进医院的时候,花了半年时间才基本适应50多名医生的字迹。”钟兰说,病历和处方上的字迹难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生接诊量一大,字就写得仓促潦草,久而久之渐成习惯,甚至成为传统;二是医生常常会使用一些医学简写和代号,在不懂医学的外行人看来,自然无异于天书了。“比如,每日一次、两次、三次的简写分别为qd、bid、tid,ID表示皮内注射,H表示皮下注射。”钟兰说,这都是拉丁文缩写。
而在国家禁止药品处方使用代号的规定出台之前,五花八门的药品别称和代号更是曾经让初上工作岗位的钟兰无所适从。“工作第二个月就闹了个笑话,医生开的药叫‘双克’,我怎么都反应不过来是什么药,结果还是病人告诉我,是‘双氢克尿噻’,一种常用利尿药。”不过工作一年后,钟兰就已成为医院里公认的“火眼金睛”,新来的医生只要给她看过签名字样,她就能基本掌握对方的书写习惯,多潦草的病历和处方,都能准确无误地辨认。
钟兰还曾经是医院的打假专家。上世纪80年代医保政策刚推出时,出现了不少为骗取报销而制作的假处方。“有些人模仿医院里医生的字迹开出处方来拿药,但基本都会被我们的药师一眼识破。”
电子门诊病历是大势所趋
记者从第一医院、中山医院、174医院和第二医院了解到,四家医院均已实现了处方和住院病历的电子化,但门诊病历仍然采用手写形式。
“门诊病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有助于之后的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接受治疗的情况。”市卫生局医政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医生的字迹过于难辨,将可能对患者接受后续治疗产生负面影响。“但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并未对推行电子门诊病历出台任何政策,因此目前完全由医院自主决定。”
“在去年年初实现处方和住院病历电子化时,我们就已经在考虑一并实现门诊病历的电子化。”第一医院医务部苏主任告诉记者,推行电子门诊病历目前遭遇两个瓶颈:一是设备问题——数百个诊室都需要配备打印机,而机器一旦出现故障,医生就将无法工作,先期投入和日常维护对医院来说都是不轻的负担;二是人员问题——一些年长的医生不习惯电脑打字,电子门诊病历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接诊效率。不过在174医院医务科,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电子门诊病历是大势所趋,将来肯定会推行。
火星文
字面可解作火星人用的文字。随着网路的普及,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开始大量使用以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相当奇异,故被称为火星文。(赖毅 郑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