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学生的体质健康呈持续下降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体能和机能水平降低、肥胖学生越来越多、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逐年上升。上海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正在由“绿豆芽”向“小胖墩”转变。这是记者11月15日从“2007青少年体质健康上海论坛”上获悉的。
上世纪80年代,上海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特点是“绿豆芽”,所谓“绿豆芽”是指青少年身材高,体重轻,缺乏肌肉和力量,弱不禁风,就像豆芽菜一样。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举例,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上海学生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成绩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垫底。而如今“绿豆芽”已经减少,“小胖墩”却越来越多。
上海市教委经调查发现,小学三年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约有53%,但随着年级的增加,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中不锻炼的比例达到59%。
制约学生体育活动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65%的孩子是因为没有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36%多是场地因素。
李伟听表示,当人们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吃穿不愁时,体育锻炼就成为影响个体体质最积极的因素。他提出,以“体育生活化”为主要特征的健康促进,也应逐步融入学校教育的内容。
“体育生活化并不仅仅适用于成年人、老年人,在青少年中普及推广同样也具有价值。”李伟听指出,“体育生活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就增强青少年体质而言,多参与体力活动,对于改善体重,增强身体的机能和素质是有利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经常提重物、做家务也是对课堂体育课教学的有效补充。
此论坛由教育部体卫司和上海市教委共同主办。(记者龚瑜)